4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开幕式上,围绕“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主题发表的主旨演讲,阐述了中国对这一概念的看法以及中国在“包容性发展”上的实践。那么,什么是“包容性发展”?简言之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国家,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 并非偶然的是,一些外媒开始注意到中国拟提高贫困线标准。“今年晚些时候,将公布下一个十年扶贫纲要,贫困线标准将从1196元提高到1500元。”这意味着,至少从统计数字上看,中国穷人的数量,将有可能从不足3000万重新增加到1亿以上。作为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中国在“面子”上会很不好看,但宁愿牺牲“面子”,也要提高贫困线标准,这正体现了中国政府贯彻包容性发展的决心和诚意,必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有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8年,按照我国贫困标准计算,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减少了2.28亿多人。而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也表明,过去25年,全球减贫事业成就的70%左右来自中国。 但这个成就在国际上也并非没有争议,因为我国长期以来在统计贫困人口的时候,依据的是收入标准,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以消费为标准。由于划分贫困线的标准不同,导致对贫困人口的统计数字也产生了种种争议,如2004年,国务院扶贫办提供的数字是2900万,而世界银行给出的数字却是2.1亿。 另一个令人尴尬的因素是,物价的迅速上涨使得现有的贫困线显得尤其不合时宜。比如在1985年,贫困标准是200元,2009年是1196元,24年来增长约5倍,但食品价格却增长了20至30倍,化肥、农药、电力等至少涨了10倍以上。也就是说,在1985年有200元钱,可能比现在1500元钱的实际购买力还要高,贫困人口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按照国际上的习惯做法,在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之后,贫困线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提高,但我国贫困线提高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从1985年到2009年,24年来我国贫困线约增长5倍,而GDP则由9000多亿元跃升至34万多亿元,增长了37倍。水涨船不高,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显然,不提高贫困标准,并不等于贫困不存在了,只是这些贫困人口被排除在了政府的扶贫政策之外,他们的福利因此受到了损失,国家据此制定的经济、社会政策也就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国将提高贫困标准,意味着国家愿意并可能承担更多的扶贫责任,意味着公共财政将在更大可能上回馈民生,意味着决策者对国情、国力的认识更加清醒,也意味着更加健康、更加全面的社会政策成为可能——无疑,这一切都更加体现了包容性发展的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