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转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晚高峰》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全国劳动关系工作会议上透露,我国要努力实现职工工资每年增长15%,这样在“十二五”期间就可以力争实现职工工资增长翻番…… 笔者看来,对于专家学者一致看好的“日本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似乎并不符合现有国情。一方面,居民收入跑不过物价上涨。3月份CPI再度“破五”,超过去年11月份的5.1%,创2008年8月以来的32个月新高,这意味着,即便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也会被年年增高的物价所抵消。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最低工资增长,还是提高个税起征点,再到最近对高收入阶层加强税收征管,无不剑指工薪阶层,而广大农村农民却难以得到收入倍增计划的惠顾。倘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阳光,不能照耀大部分国民,甚至把最大一部分群体拒之门外,笔者以为,这样的公共政策,不执行比实施要好得多。 基于中国当今现状,要使十二五规划中“富民强国”愿景变为现实,最现实最需要的措施,国家应以提高全民福利为着眼点,用福利托底这张网络,把所有的中国人“一网打尽”,这比国民收入倍增长计划,更为靠谱。 尽管有关方面不断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网络,但我国国民福利欠账依然严重。从宏观讲,我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从微观上看,2008年《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保障存在“保上不保下”现象,66.5%的下岗失业人员表示没有享受任何社会保障;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是弱不禁风。最急需社会保障的人群享受不到社会保障,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保障网络有很大的窟窿。 反观国外,欧洲一些国家的国民,正在享受着福利倍增计划带来的庇护。在瑞典,新生婴儿的母亲可以领全薪在家看孩子,病人享受的病假补助,相当于工资的75%—100%,瑞典人失业后的工资超过北京、上海的普通白领。瑞典的社会福利支出占到了国民收入的30%左右;在芬兰,一个公民退休后可获得原收入70%左右的退休金,如果失业,前两年可领的失业救济为原收入的70%。此外,芬兰政府还为国民提供免费、高质量的医疗和教育服务。 基于此,笔者觉得,专家学者还有政府官员,不妨把投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上的热情,转到增加国民福利上,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民福利翻番计划。用十年的期限,使基本民生方面投入占GDP的比例比现在增长一倍。惟此,国民才能真正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