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召开的金砖国家三亚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改革发表了重要意见。胡锦涛说:“我们应该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支持全球经济发展,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在这次会议上,与会国家签署了《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金砖国家成员国就扩大本币结算、进行本币融资、严控大规模国际跨境资本流动(“热钱”)风险等问题达成重要共识。 自2008年以来,从美国开始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世界经济走向衰退。目前,世界经济虽开始缓慢复苏,但种种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一些国家仍有发生主权货币危机的可能。在这一过程中,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凸显。 在国际金融史上,国际货币储备体系经历了银本位、金本位、金汇兑、布雷顿森林体系等不同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历史中,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应该是一种“特例”,只具有特定时空的历史性。其原因是,一国主权货币难以超脱本国的政策需要和私利,很难具有国际公正性。此外,在美元与黄金兑换浮动化之后,很难说它具有“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了。从理论上讲,创造“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是最好的制度安排。但在实践中,在民族国家是国际政治主体的现实背景下,操作上的难度恐怕很大。 在三亚峰会之后,有人说,金砖国家在进行“去美元化”。这话说得不准确。严格讲,是美元自己在进行“去美元化”。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多次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降低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信用度,并导致全球输入性通胀趋势加剧,导致全球贸易汇率风险加大。一些国家为降低汇率风险而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金砖国家就是其中的一些大国代表。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国家金融实力,这些国家都有了更高的世界份额。然而,在现在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新兴市场国家尚未能获得相应的发言权和代表性。这一现状不能反映当前国际经济和金融的现实,有失平衡,也有失公平和公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努力,但应该继续往前走,更准确、更均衡、更及时地反映客观现实。 尽管现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存在着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但毕竟是各国已深度融入的一个体系。体系崩溃,恐怕是一个“多伤”之局。因此,中国主张对之进行渐进式的改革,使之有更多的参与者、更多元的货币支撑、更充分的代表性、更有效的运行机制,从而支持全球的经济发展,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