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宏观经济数据披露的时间窗口,市场上总有或多或少的“传闻”。后来,“传闻”就成了市场预期的代名词,而其准确性往往八九不离十。 就说今年首季的数据吧,就不乏被市场精准预期的,比如CPI。3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环比下降0.2%。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0%。这意味着即便4月6日央行上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25%,“负利率”依然高达175个基点。还有更为负面的数据,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1%,3月上涨7.3%,环比上涨0.6%。如果考虑到PPI对CPI的传导效应,那么3至6个月之后,CPI或将面临更大挑战。 不可否认,高通胀时代已经来临。抛开翘尾效应,物价水平并未稳定在年初4%的控制目标,而是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偏离。如果把本轮通胀归结于食品价格上涨,那么我们看到一季度食品上涨了11%。这还是在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之后,价格涨幅的“正常反映”。这也是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城市上涨4.9%,农村却上涨5.5%的原因,农村的价格涨幅,或更能体现真实的市场行为。 高通胀最坏的后果就是滞胀。逻辑很简单,通胀会压缩大部分企业利润,企业再投资规模减少,就业机会相应缩减,经济增速显著减缓。关于这一点,从PPI数据中已可看出部分端倪。一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2%,3月上涨10.5%,环比上涨1.0%。但PPI为7.1%。也就是说,至少有3%的价格涨幅,是需要企业从成本中消化的。 高通胀对实体经济的压力,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人们常说,加息是对付通胀的灵丹妙药,却很少去思考背后的逻辑。加息,直观的理解无非是消除“负利率”,让老百姓的幸福感不降低。但还可以选择加薪,甚至可以减税,为何偏偏选择加息呢?其实道理并非如此,加息其实是想通过提高企业的资金运用成本,降低企业增加库存的欲望,以此来减少最终投资需求,进而降低整体物价水平。 如此看来,通胀走高,必然引发加息,加息自然对投资不利。而通胀之后,居民购买力下降,也会影响到消费,经济增长焉有不受影响之理?加息就是这么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抑制通胀,但也会增加外汇占款,进一步加剧通胀压力。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3.98万亿元,同比多增545亿元。而3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68万亿元,同比多增1.12万亿元。其中新增外汇占款就有4000亿元,热钱流入速度可见一斑。 以此而论,二季度通胀水平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首先,美元持续贬值,引发大宗商品价格始终处于高位。油价上涨,上游资源类产品价格难免上调,电价也可能会调整。其次,热钱持续涌入,流动性管理面临困境,央行回收流动性面临不小压力。最后,房价并未明显松动,对通胀调控也十分不利。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63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环比增长1.19%,更应对高通胀有足够认识,尽力提前在实体经济层面做好准备,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