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叠加导致消费增速放缓
2011-04-18   作者:梁达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3%。与去年同期比,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均有所回落。消费增速的回调虽然在正常区间,但也表明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多因素叠加导致消费增速回落

  1. 汽车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是造成零售总额回落的主要原因。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4.2%,回落25.6个百分点;另据中国汽车协会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累计产销489.6万辆和498.4万辆,同比增长7.5%和8.1%,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69.5个百分点和63.7个百分点,呈现出高位回落态势。
  汽车销售回落主要是年初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购置税等优惠政策的退出、油价上涨带来的用车成本增加、一线城市限购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北京去年出台的“治堵”措施,核心就是压缩小客车的增长。此外,天津、重庆、南京等城市也正在酝酿“限车令”,也将对汽车消费产生影响。汽车销售由前几年的“井喷”趋于常态,由透支消费回归正常消费将是今后各季的主要趋势。

  2.与住房相关的部分大宗商品销售也出现回落。

  过去几年,住房和汽车等大件消费一直扮演着拉动消费的主力角色,并带动了家具、家电消费的快速增长,但是随着楼市调控的深入推进,居住类消费增长势头开始减缓。
  目前我国楼市调控进入关键期,很多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回落,多种因素叠加导致与汽车、住房这两大热点相关的消费出现了回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家具类同比增长24.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3.1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5%,回落9.1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7.6%,回落2.7个百分点。

  3.通胀压力加大,影响部分中低消费群体的正常消费。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0%。其中3月份上涨5.4%,涨幅成为32个月来的新高,意味着国内日益升级的通胀压力加大。受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在收入预期下降,通胀预期增强的二重压力下,不少居民消费心理及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多数居民消费更趋于谨慎,对价格的敏感度提高,不少中低收入消费者又回归到捂紧钱包、精打细算过日子,持币待购行为较为明显。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通胀可能意味着其财富水平一定程度的缩水。而收入预期下降则会导致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更加小心谨慎,注重商品性价比的比重上升,对产品实惠的重视程度上升,中低端货物与服务更受市场的欢迎。消费者回归现实,品牌消费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品牌的溢价意义降低,趋优消费大大降低。

  4.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不高,决定了消费需求难有大的起色。

  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的强弱在较大程度上决定居民的消费行为,消费意愿不强意味着未来消费走势不容乐观。由于居民对未来通胀和支出预期增强、投资渠道狭窄、对资本市场预期不佳等因素影响,消费意愿不高,消费信心不足。据央行最近公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14.2%的人倾向于更多消费,居民消费意愿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

  5.高房价仍使多数居民不敢大胆消费。

  尽管国家采取了前所未有的调控房价政策和措施,但房价仍然居高不下,大大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力。由于房价居高不下,仍呈不断攀升之势,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支出预期,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消费行为;另一方面,房价的持续增高严重压抑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释放,成为制约消费扩张的最大阻力。

  稳定消费仍需各方努力

  我国消费出现高位回落,既有主动调控的因素,也有政策回归正常的影响,同时也是前期高速增长后的一种正常调整。预计今年国内消费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将放缓,可能略低于去年。
  虽然消费增速的回调仍处于正常空间,但要稳定消费,充分发挥消费的驱动力,仍需要出台或调整相关政策和措施,尤其是扩大消费要从“优惠政策拉动型”向“制度环境促进型”转变,后续政策应更多着眼于解决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

  1.要尽快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目前,我要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性转型,消费需求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动力,但长期以来消费不足导致的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却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
  需要继续鼓励各级政府有条件地继续采取各种直接刺激消费的政策,包括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补贴、税收减免等各项政策;要尽快实行有区别的消费信贷政策,对居民真正用于耐用消费品和教育等支出,应大力发展各类消费信贷产品,并下浮一定的利率幅度,给予金融手段的大力支持;尽快实施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政策,从而提高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收入的中产阶层消费能力。

  2.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改善民生,改善消费环境,从根本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

  通过对低收入群体加薪,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二次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以进一步扩大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3.应抓住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分化的机遇, 培育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亮点。

  多年来,城乡居民消费增长始终不力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形不成大面积持续的消费热点。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消费热点的出现是提升消费、促进产业发展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最近的十年中,由于一些体制因素,加之电脑、汽车、商品房等市场受消费人群、消费能力和消费环境的限制,城乡居民消费中一直形不成有效、持续、大面积的消费热点,这种状态严重地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如何寻找鼓励消费、引导消费的切入点,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又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我国以“住”和“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增长空间的压缩,扩大内需必须促进消费结构的转变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要培育农村家电、汽车、摩托车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和建材消费热点;发展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养老消费,培育和规范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的服务业态,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强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工作,创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4.要继续坚持实施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巩固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充分发挥汽车产业链长的优势,拉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快速增长。

  在关注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结构调整。目前我国不少居民的收入水平已经达到经济型轿车的平均价格,从经济基础上看轿车进入家庭的时机已经成熟。为此,要以经济发展为保障,以消费环境改善为条件,继续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汽车消费市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税收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养车、规划、交通、市场、金融制度、政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出台配套措施,力促汽车消费的发展与成熟。

  5.要坚决净化消费市场,保证居民消费的权益与信心。

  毋庸讳言,当前我们的消费环境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虚假广告夸大产品的功效,给消费者设置陷阱;在一些消费领域,由于价格缺乏必要的标准和透明度,价格欺诈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垄断行业利用其强势地位,单方面设定消费者义务,强制消费者接受商品和服务,增加人们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消费环境上的诸多问题,一方面会使消费者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削弱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消费者正常的消费需求不能有效释放,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假货泛滥,欺诈横行,败坏了社会风气,制造了信任危机。因此,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保证居民消费的权益与信心,也是当前各级政府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急迫问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消费活力从哪里来 2011-04-18
· 网购机票:莫让消费者为服务缺位埋单 2011-04-15
· 消费型保险暗藏“自动续保”条款 2011-04-15
· 中石化的天价酒都被谁消费了 2011-04-14
· 京城部分银行停止房贷 有银行二手房按消费贷放 2011-04-14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借鉴美国经验完善发行审核机制·[思想]胡舒立:日本强震与“经济海啸”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