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适宜出游,但周末或小长假,出门还是不出门,是个“艰难的决定”,比在电脑里留下QQ还是360还艰难。这两个软件可以一个不留,因为都不难找到替代产品,也不会影响功能上的使用。但春季出行对很多人来说是刚性需求,比如扫墓是必须要去的;对于想要踏青的人来说,就是纠结。 纠结的原因简单,春光无限好只是怕堵车。尤其是在北京,八大处和香山的道路基本是停车场的功能,山顶上开走一辆,山下的队才能往前挪一辆。在动物园公交枢纽,进地铁的队伍从地铁站排出来,穿过整个地下通道,一直排到了对面街道的马路上。地铁站限流,都让人有种坐地铁要开始摇号排队的错觉。 北京的城市规划显然是满足日常城市功能的,但没有把节假日出游人群的爆炸性增长预估充分。当年笔者家住石景山区时,家门口有条路干干净净、平平整整,平时车水马龙昼夜不息,但一下雨就变成“一条大河波浪宽”,汹涌澎湃的劲头和降水量成正比。那条街的下水道我一直怀疑用的是沙漠地区的图纸建造的。假期的人流,又让我想起了那条河。一个道理,北京的城市功能在设计时,为旅游的服务性功能做得太少,远远没到位。 2009年底国务院颁布的41号文件,是近两年业内必提的一个文件。核心有两条,一是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二是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第一条,似乎都没什么意见,旅游业的发展也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今年春节之后,与国家旅游局签订协议的近10个省中,全是一、二把手书记或省长带队,从这空前强大的阵容,就能明显看出旅游业地位在提高。但第二条显然就很难了,首先就不是旅游部门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又有多少个城市在规划建设的时候能听听旅游部门的意见和需求呢? 就北京清明假期出游的游客来说,光堵车和堵人就很难让人对这趟行程感到满意。这种情况在全国都很普遍。沈阳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成了必去项目之后,它门前的那条街在晚上没有不堵车的,以至于游客最好的选择是住在附近,白天去看沈阳故宫,晚上走路去看二人转。在清明期间,几乎没有哪个城市的报纸不是以堵车为标题的。 在对旅游业重视比较早的浙江,他们的做法是把旅游局升级半格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由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政府组成部门,可以参与政府决策。杭州旅委主任李虹曾经讲过一个例子,在杭州郊区要新建一所大学的校园,在讨论规划的会上也请了旅委参加,旅委在会上就提出配合周边的旅游发展是这所校园应具备的功能,会后真的就按旅委的意见修改了方案,“校园建设也与旅游相干,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这是李虹的感叹。 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不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上就预留出空间,提升城市服务水平,仅靠旅游部门或景区、旅行社等行业的自身建设,是做不到的。旅游业发展到今天,散客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游客的出行满意程度基本就是目的地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所决定的。散客会融入整个城市的公共体系当中,而这个公共服务体系对外来游客是不是有明确、足够的信息指引,才应该是城市管理者发展旅游服务业时要考虑好的。 北京市旅游局也刚刚升格成为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成为北京市政府的组成部门。在职能范围扩大之后,如果还是以旧黄历发展旅游,光琢磨发展几个新的景区,挖掘景点背后的故事,显然是让人失望的。我们所希望的是,职能提升之后在城市建设上北京旅发委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据北京市旅发委统计,清明假期北京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64万人次,同比增长25.5%,其中外省市来京旅游者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亿元,同比增长18.3%。在量的增长下,新的北京旅委应该提升一下质,让游客在北京能游得更舒心一些。 这是全国的旅游部门都面临的问题,单靠“兜里没钱、手里没权、脚下没地盘”的旅游部门,是培育不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