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停车费大幅上涨、协管员有权“贴条”为主要内容的北京“停车新政”实行近3周,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关女士的生活发生了不少改变。早晚开车到幼儿园接送孩子必须提早,不仅因为车位更难找,而且即便短时停车,每天也要交近10元的停车费。上班在重点区域,一天百余元的停车费让她几乎无法承受。而乘坐公交不仅要多花半个多小时,而且“不敢穿得体面”——再好的行头也被挤得不像样子。为此,关女士有不少抱怨,治堵没见多大成效,却着实给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与关女士有同感的人不在少数。分析停车新政的主要做法,核心是以经济杠杆治理拥堵,辅以严格监管。这是国际通行做法,似无甚不妥。 涨价有理。物以稀为贵,与近500万辆汽车相比,北京210万个车位的稀缺程度显而易见。而且13个重点地区停车费的大幅上涨,每天百多元甚至几百元的停车费也的确能让司机们放弃开车,这对缓解拥堵应该是有效的。 “贴条”有据。犯错自然要受到惩罚——车辆任意停放,有碍交通顺畅,就该处罚,就该整治。 然而,在简单的涨价、“贴条”之外,有关部门似乎还应该思考更多。 最近几年,北京的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发展很快,但是现有的运营线路网络以及车次、车况还都无法满足一个有着2000万常住人口、数百万流动人口的城市居民出行需求。有专家指出,如果以出发地至目的地“门到门”的距离计算,北京即便拥堵至此,开车仍比公交平均省时1/3。高峰时间打不到出租车、地面公交运行时间没谱、地铁零换乘远未实现、“上车饼干下车面粉”的乘车环境的条件下,让公交承担“分流”有车族的任务不仅困难,也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重点区域的停车费大幅普涨值得商榷。尤其在学校、医院等特殊区域,车流不会因此而减少,车辆多、车位少,临时停车怕“贴条”,为找车位,司机在目的地附近“兜圈子”的情况不在少数,不仅加剧拥堵,还有可能延长拥堵高峰时间,更不用说为此付出高油耗、高污染等社会成本。不仅如此,在城市重点区域的一些老旧小区,有车族同样面临没地方停或者停不起的窘境。 调整价格、加强管理、严格执法本没错,但停车难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从源头上疏导,尽可能合理规划更多的停车位,调整白天和夜晚计时收费标准,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可停放空间,开发新的停车场,让百姓有地方停车。而不能简单把停车难的责任和成本一股脑转嫁到百姓头上。这种粗放的治堵方式既有失公平,恐怕也难以持续。 一面是价格飙升造成的停车设施闲置,一面是车辆钻胡同找犄角无处存放,这肯定不是新政出台的初衷。所以,要想新政切实发挥作用,就必须不断加以完善,出台必要的配套措施。比如,在重点区域停车费大幅上涨之外,要建立分区域分层次的收费制度,而非三环内外简单一刀切;合理优化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短时停放的管理;对老旧小区给予停车优惠等等。 一项制度的完善当然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期待的,正是停车新政后续一系列配套措施早日出台,让治堵措施发挥长效作用,而非“一阵风”刮过,治标不治本。面对并解决根本问题,才能达到缓解拥堵的真正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