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多种因素影响,一季度贸易逆差为10.2亿美元,这是继2004年出现84.4亿美元的季度贸易逆差之后,我国再度出现贸易逆差。接近30%的进出口增速,说明我国外贸有可能延续2010年以来良好的复苏态势,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笔者认为,一季度的外贸逆差并不说明现阶段外贸发展的结构性调整。相反,在内需调整和外需旺盛的推动下,外贸顺差仍有可能保持高位,而宏观政策的调整更多的是考虑应对通胀,外贸问题并不是政策调整的主基调。
出口方面,从一季度数据看,1月-3月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7.7%、2.4%、35.8%,仅2月的出口增速较低。2月出口增速低除春节因素以外,最主要因素是由于去年同期出口增速高达45.7%,基数较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4%以上的增长速度,外需持续向好将拉动出口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除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以外,近期美国就业市场超出预期的数据也充分说明发达国家逐步进入正常增长的轨道,这都有利于增加对这些主要市场的出口,一季度对这些传统出口市场良好的增长态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在一般贸易出口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一季度的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达到了20.9%,这也有利于加工贸易出口在未来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长态势。
进口方面,从一季度的数据看,1月-3月的进口增长率分别为51%、19.4%、27.3%,均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进口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占进口总量35%左右的初级产品进口量价齐升所导致的,价格因素是主要原因。从具体商品看,原油进口6342万吨,增加11.9%,进口均价为每吨686.6美元,上涨24%;铁矿砂进口1.8亿吨,增加14.4%,进口均价为每吨156.5美元,上涨59.5%;大豆1096万吨,减少0.7%,进口均价为每吨573.9美元,上涨25.7%。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全球流动性泛滥、中东北非等主要产油地区局势动荡以及日本灾后重建原材料进口大增,会进一步推高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必须指出,在通胀预期下,企业往往会增加库存,但是扣除价格因素之后,进口实际增长并不高。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受部分宏观调整政策的影响,进口需求受到了一定的削弱。我们认为,进口增速二季度之后有可能放缓,预计全年增长在25%左右。
在贸易余额方面,今年一季度的逆差引发的诸多猜测,关注点就是这是否意味着受扩大内需、促进进口等政策的影响,我国将逐步向贸易平衡过渡,从而结束持续顺差的常态。
实际上,今年一季度的外贸情况与同样出现季度贸易顺差的2004年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2004年是国际大宗商品开始进入一轮新牛市的开始,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增长导致出现季度逆差。今年一季度的逆差情况也类似。仅以原油和铁矿石为例,如果没有这两种商品价格的上涨,那么一季度将出现大约180亿美元的顺差。同样以2004年为例,尽管在第一季度出现了逆差,但当年也是我国顺差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之后是连续多年超过千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顺差。在目前3万亿美元贸易规模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小因素的变动都有可能导致贸易余额出现剧烈的变化。
因此,很难说我国外贸已经出现了结构性变动,步入贸易基本平衡时代。而且与投资等内需受国内宏观政策影响较大相比,外贸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促进进口的各项政策如果没有市场需求的支撑,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短期内进口不会因为政策调整而出现结构性调整。一季度贸易逆差只是一个暂时现象,在出口旺季逐步到来之际,我国顺差将逐步增加,传统出口市场经济的恢复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推高外贸顺差。
围绕着外贸的宏观政策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人民币汇率调整问题;二是外贸顺差持续增长带来的外汇占款过多而导致的货币超发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仍然是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但与外贸的关系密切度已经大大降低。
在人民币汇率政策方面,我国的贸易顺差是结构性顺差,围绕着人民币汇率的博弈主要是在中美两国之间展开,即使我国出现贸易平衡,在对美国持续顺差的情况下,受到的升值压力也丝毫不会减少。并且,中美之间的汇率博弈并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诸多复杂的政策因素也掺杂其中。实际上,人民币汇率从来就没有因为外部压力而出现大幅调整,所有汇率政策的变动都是服从于内部结构调整的需要。今年人民币汇率有一定的升值空间,这个空间主要来自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而非贸易顺差。
同样,无论外贸顺差如何变动,外汇占款问题今年也将凸显。在美国连续实施量化宽松的政策之后,流动性泛滥已经成为各国亟需应对的难题。尽管存在诸多管制,但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将成为短期资本的一个重要目标市场 。因此,即使外贸顺差出现大幅度调整,外汇占款也会因为短期资本的流入而大量增加。外贸顺差减少并不会降低央行由于外汇占款增加而导致的货币政策操作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