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10日发布数据,我国进出口贸易今年首季有10.2亿美元逆差。这是继2003年和2004年一季度之后,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其中,2月逆差为73亿美元,是7年来最大单月逆差值。这意味着什么?是贸易关系反转还是隐含着新的矛盾?
众所周知,出口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拉动作用比投资和消费更大。但过去几十年出口对经济的拉动,更多是在低端制造和加工环节,与之伴随的则是劳动力的过度廉价和对资源的过度消耗。随着国际市场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及环境保护对工业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越南、印度等国也纷纷发挥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我国在低端制造和加工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正明显下降。因此,若继续维持目前的制造业和出口现状,贸易逆差是必然结果。不仅如此,在不长的时间内,贸易逆差还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和主要难题。
而实情是,我国在制造业升级、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等方面的步子并不快,力度有待增强。尤其在结构调整和政绩需求的关系处理上,一些地方政府仍过度偏向于政绩需求,仍把眼光盯在维持低端制造、满足加工生产、过度消耗资源和利用廉价劳动力上。改变这种现状,已成我国经济发展必须攻克的一道难关。
不过,却也不能因此就认为贸易关系已出现反转,更何况,3月又已回归了顺差。一季度的贸易逆差,更多还是由于进口贸易激增,尤其大宗商品不仅进口数量大增,而且价格大涨。如铁矿砂进口1.8亿吨,增加14.4%,进口均价上涨59.5%。又如大豆,虽然进口量减少了0.7%,但进口均价上涨了25.7%。显然,由于我国对某些商品的消耗量过大,如果不能有效增强在国际贸易和产品定价上的话语权,我国的贸易关系将更难把握,对贸易进出口的调控难度也将更大。
当然,也不能排除我国在出口方面面临的矛盾和压力。金融危机以后,欧、美、日等我国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势力明显抬头,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加之美国实行出口拉动就业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产品构成了新的阻力。而这个局面在短时间内并不会改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企业已经习惯于利用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资源优势,在创新、创造等方面明显缺乏动力,缺乏自觉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在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我国在出口方面的优势不仅会丧失,而且最终成为劣势。
也正因为这样,今后贸易逆差出现的机会可能会多于顺差,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避免由此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