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算起来,“公车改革”提出来已有20多年了,虽改革之声此起彼伏,但公众始终不满意,并质疑公车改革一直在挂“空挡”,未能真正实现起步。对泗县交通局公车样本的调查,只不过是基层公车现状的一个缩影。透过泗县交通局对公车“严格管理”、拍卖旧车的背后,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的是,“公车改革”难题应如何真正破解。 超编配车、公车私用、车轮腐败等现象愈演愈烈,甩给纳税人一个日益沉重的行政开支负担。据统计,目前,中国一辆公务车每年的运行成本至少需6万元,大部分地区在10万元左右。中纪委、公安部、监察部、审计署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7年11月30日,中国公务车共5221755辆,这些车一年共消耗4000多亿元。 我们并不缺乏关于公车的改革方案:从副部级以下官员改开私车,到取消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再到前段时间北京宣布冻结公车数量……但一系列公车改革方案接连登台后,公众的感觉仍是成效不显著。 心切之下,有人提议,“公车应当统一车身颜色,统一车标,像出租车一样,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公车”;还有人建议,“公务用车应该实施实时GPS定位,公众可通过网站查询并进行监督”;更有付诸行动者,用手中的DV拍摄公车私用的情况,然后放在互联网上予以曝光…… 上述民间智慧实属“偏方”。面对急剧膨胀的公车数量,难道我们真的束手无策吗? 过度追求制度的精细设计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我们不妨跳出来直击最基本的事实。公车从哪里来?公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当然是用真金白银买来的。那么试问,如果标价三四十万元的豪华越野车都让官员们自己掏腰包购买,公车的数量还会如现在这般膨胀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我们继续追问:那些违规配车和超标配车,是如何从财政列支资金的?有没有履行严格的财务程序,有没有经过人大的预算审议?是不是某位领导说一句话,公共财政就开始掏钱?如果公共财政处在阳光下运行,公共资金的每一笔流向全部公开透明,全部接受人大监督和公众监督,违规配专车的情况就会降至最低限度。反过来说,公车改革之所以推进艰难,之所以屡屡以失败而告终,很大程度上就“败”在不透明的财政上。 如果你追着任何一个公车超编单位的负责人询问原因,他肯定可以列举出种种理由证明购置公车的合理性。采访中,一位受访者对我说,和很多地方比,安徽泗县的公车超编情况其实并不严重。据他所知,某些县的局长一般都有3辆车:因为要跑远路,所以要买一辆越野车;因为招商引资任务大,所以要再买一辆商务车;最后还得有一辆车供平时上下班用。 这足以证明,购置公车的“合理性”不能仅凭受益者自说自话,也不能仅凭某个领导的签字,而应该经过民意的考量。 公车改革不能光说不练。但是改革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更何况公车的受益者是各级官员,公车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各级官员。所谓“革别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难”,公车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通过预算审查,遏制公车消费的资金来源。 公车改革千头万绪,但总该有一个开头。我认为,公车改革首先应先弄清楚全国的公车数量并予以公布,供社会监督。如果我们连基数都搞不清,改革又从何谈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