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引起的轩然大波,给刚刚起步的文化金融蒙上了一层阴影。其实,问题的核心不是文化金融该不该创新,而是怎样创新,怎样创新在“点”上。
文化产业是金融服务的一块新领地。文化企业渴盼“资金”,可文化人不太懂“金融”,文化产业“融资”瓶颈亟须打破;金融机构有“钱”,却不了解文化产业,不敢轻易涉足。因此,现在文化金融创新的“关键点”,应该是建立文化和金融彼此信任、顺畅对接的新机制。
从前,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工商企业,制度和政策都是按工业生产的规则制定的,都符合“重资产”企业的要求;而现在,不论是产业规模还是资质条件,文化企业都与工业企业大不相同——一无土地,二无厂房,大多是“轻资产”。文化金融从无到有,从最初的行政“拉郎配”到文化金融完美融合,处处都需要创新。近年来,文化金融创新已经起步,而且小有成效:几大银行与文化部的“部行合作”、版权抵押贷款、文化无形资产的评估……每一个环节都是创新,都闪动着破解难题的智慧。
未来,文化产业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国民经济“大环境”,“十二五”还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必须要有金融的支持,如此才能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而且,金融支持还应贯穿于文化企业从初创到成长再到成熟的全过程。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不是靠强势资金和高深运作吞噬文化,而是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比如艺术品应有相对的完整性以及审美和鉴赏价值,当信息不对称或者艺术品鉴赏水平不足时,超越现阶段的金融创新就可能会误入“歧途”。艺术品在短短两个月内疯涨17倍,显然不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当价格被炒得如“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时,文化金融创新也偏离了发展初衷,其本质是借创新之名、行投机之实。
当然,创新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有“失误”,全社会应保持些宽容和理性,为创新营造宽松的“试错”机会。这其实对有关监管部门也提出了新挑战:要有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收放自如、张弛有度,而不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简单粗放管理。总之,文化金融创新才刚刚开始,天地广阔,只是创新的步伐还要稳一些,不管是企业还是管理部门,都要“创新”在最需要的关键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