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农业部长普雷西亚日纽克近日宣布,乌克兰内阁把粮食出口配额限制时间延长到2011年7月1日,同时增加200万吨玉米的出口配额量。在此前的2010年10月初乌克兰曾把粮食出口配额延至2011年3月31日,规定截至3月31日共将出口420万吨粮食,其中包括300万吨玉米、100万吨小麦和20万吨大麦。据悉,乌克兰2010年共收获谷物和豆类3930万吨,比2009年减少14.6%。 很显然,乌克兰这样的限制出口是一个“骑墙观望”决策,其之所以选择将限制粮食出口的日期延迟至2011年7月1日,估计主要还是想看俄罗斯的粮食限制出口政策,再来决定本国政策取向。为了稳定国内粮食价格,俄罗斯政府去年8月15日开始禁止粮食出口,乌克兰等国随后跟进也采取相应限制粮食出口举措,后来俄政府又将粮食出口禁令延长至今年6月30日。从俄罗斯政府第一副总理祖布科夫近期的公开表态来看,俄政府可能会将粮食出口禁令延长至今年年底的取向明显,因此乌克兰在7月1日也将再次跟进延迟粮食限制出口措施的可能性极大。 干旱导致的粮食减产实际上只是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决定其粮食出口政策的一个因素而已,或说至多只是诸多考虑因素之一,国内通胀、粮食安全、国际形势、其它粮食出口国的举措等综合因素的考量,才是决定这些粮食出口大国政府决策的关键所在。如果仅仅是粮食产量因素决定,那么乌克兰这次就不会将粮食限制出口措施延期了,因为根据乌克兰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乌克兰粮食种植面积为为1520公顷,2011年将扩大至1570万公顷,其中大麦播种面积越增加7万公顷、玉米播种面积将较去年扩大7.1万公顷。但粮食毕竟是一个基础性的战略资源,多积粮是任何国家稳定的基础之一,目前中东和北非的局势将会进一步加深一些粮食出口国的惜售情绪。 自2010年年7月开始,国际粮价出现大幅攀升态势,截至俄罗斯、乌克兰等国2010年10月首次开始限制出口时,国际小麦价格就一度上涨60%至80%,出现了40年来最凌厉涨势。而2010年10月以后,截至2011年1月的短短数月时间内,国际粮价又至少大幅上涨15%,已逼近2008年“粮食危机”时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在这种“火热”的局面之下,粮食出口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商业问题,而是一个敏感的政治经济问题,不是国内粮食增产太多到极度过剩的局面,以往的国际粮食主要出口国是不会冒险松口的。 对于中国而言,因为饮食结构问题,中国的粮食问题更多聚焦在大米上,而在国际小麦等粮食价格一直飙升的局面下,大米价格始终没有出现类似的过大幅度飙升,就源于中国等主要生产和消费国大米的自给自足。不过若是国际粮价高涨局面持续,那么国际大米价格也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同向牵引,因此高度关注粮食问题和防止国际粮价高企通过各种渠道过度传递至我国,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