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涨价的信息引起了较大反响:康师傅方便面半年内三次调价,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四大日化品牌也传出酝酿集体涨价。这些企业涨价的理由普遍是原材料及劳动力价格上涨。比如,方便面调价的理由是“面粉、棕榈油等各项原料价格持续上升,对利润产生压力。”日化产品价格上调的理由是“上游原材料石化产品、植物油、无机化工产品等近期平均上涨了40%左右,直接带动日化用品成本增加约20%。” 姑且不说这些企业涨价是否有“串通涨价、垄断趋利”之嫌,但从商家的涨价理由来看,可以肯定,随着整个市场的资金流动性依然充足,全方位的成本上涨已经成为当前管理通胀的最大挑战。 不可否认,由于消费者对市场的通胀预期不断提高,给我国整个消费市场增长带来巨大压力。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18亿元,同比增长15.8%,比2010年12月份下降3.3%。如果再加上物价上涨的因素,消费增幅要低得多。这一数据在其他的地方也得到了印证——调查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99.9。从长期来看,这是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比2009年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还要低。而且,结合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来看,2月份PPI同比上涨7.2%,创2008年10月份以来的新高。由于PPI向CPI传导效应强烈,未来通胀压力明显。而随着干旱天气对食品价格预期的推波助澜,更使我国通胀形势雪上加霜。 实际上,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国际输入型通胀,这也恰恰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比如,年初以来的中东地区局势动荡给整个国际原油价格带来巨大波动。3月23日,纽约市场油价以每桶105.75美元的收盘价创下两年半来的新高,至今仍保持百元以上的高位运行。而且目前利比亚局势仍不明朗,未来油价还将持续保持在高位运行,这将使得我国的输入型通胀短期内难以化解。当然,油价大幅度提高的直接结果并不仅仅是推升通胀,它将极大地抑制消费,间接地抑制生产,导致经济急速降温,因此,它是最大的“滞胀催化剂”。 再如,日本地震带来的问题更加复杂化。一方面其宽松政策的实施将随着市场的稳定,大量流动性将推高市场的价格水平,给市场带来不稳定风险。另一方面,地震造成的日本电子企业和汽车企业停产,短期内供应难以恢复,可能令中国过去价格长期下跌的交通和电子产品,价格出现止跌反弹,从而令短期通胀形势更为复杂。 最令人诟病的是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尽管美联储以及美国政府对于目前的政策表示不会再继续,但实际上不管是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也好,还是当前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行动也罢,美国绝对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美国拥有的国际跨国公司早已通过其全球的布局使得这种成本消化在风险源,而美国自身不仅受到的冲击较小,反而大受其益。央行《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也指出,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保持宽松状态、全球流动性过剩和地缘政治动荡的背景下,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和粮食价格有望进一步走高,新兴市场经济体将面临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风险。 综合来看,由于当前国际国内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叠加,我国通胀短期内或将出现井喷的情况。一言以蔽之,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通过收紧货币流动性,以及《价格法》等价格干预措施,以应对企业涨价,避免恶性通胀的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