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临众多不确定与不稳定因素的形势下,消费无疑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消费不同于投资,它是一种个人的行为,消费驱动力的强弱要受到物价水平、消费意愿、消费信心、消费环境、社会保障程度、自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据央行公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14.2%的人倾向于更多消费,居民消费意愿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在较大程度上决定居民的消费行为,消费意愿不强意味着未来消费走势不容乐观。
1、居民收入与支出增长水平基本相当,居民结余购买力并不多。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7%,而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实际增长8.2%,相差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8.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7.8%,相差1.1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居民收支相抵后,结余购买力并不强。尽管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30万亿元,人均近2万元,但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决定了储蓄结构分布极不均匀,少数高收入群体占据了大部分的财富,因此对居民储蓄余额应有一个客观的判断。
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加上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劳动力价值长期被扭曲,在预期收入不确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老百姓收入底子薄并且伴有后顾之忧,形成了“没钱花、有钱也不敢花”的现象。
2、受通胀预期增强的压力影响,多数居民消费心理及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
持续的物价上涨不但影响百姓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的提升,致使多数居民消费更趋于谨慎,对价格的敏感度提高,不少中低收入消费者又回归到捂紧钱包、精打细算过日子,持币待购行为较为明显。加之近几年来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形成了不同的消费群体,消费分化日益显著。
表现在消费取向上则是多元化趋势,即一部分消费者循规传统,消费以实用为主,讲求节约和理性;一部分高收入者则取向新潮,讲究精致的生活享受和消费品位,通胀对这一群体没有产生影响。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通胀可能意味着其财富水平一定程度的缩水,因此,当通胀来临或即将来临,人们会改变自己的投资和消费行为,尽可能多地增加储蓄而减少即期消费。
为了减少收入降低带来的压力,人们外出餐饮、娱乐、旅游的比重会降低,从而影响到这些行业的营业收入。收入预期下降会导致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更加小心谨慎,注重商品性价比的比重上升,对产品实惠的重视程度上升,中低端货物与服务更受市场的欢迎。消费者回归现实,品牌消费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品牌的溢价意义降低,趋优消费大大降低。
3、居高不下的房价使多数居民捂紧钱包过日子。
尽管国家采取了前所未有的调控房价政策和措施,但房价仍然居高不下,大大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力。据央行调查结果显示,有66.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仍显谨慎,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对当前房价水平,74.4%的居民认为“过高,难以接受”,是仅低于上年末(75.5%)的第二高值。
由于房价居高不下,仍呈不断攀升之势,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支出预期,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消费行为;另一方面,房价的持续增高严重压抑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释放,成为制约消费扩张的最大阻力。
第一、高房价阻碍居民消费的转型升级。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正处于向更高层次的消费升级中,而在这一过程中,迫切需要清除不利于消费扩张的障碍,而目前高房价至少会在两个方面抑制消费的快速增长,一是高房价让许多人沦为房奴,在沉重的房贷压力下,对这部分家庭的未来消费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
例如,大部分收入将用于房贷月供,这不仅会导致一般住房消费者的日常消费全面萎缩,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力资本提升,最终将导致这部分家庭的收入水平固化和消费能力的削弱;二是高房价改变了人们的预期,增加了预防性储蓄需求,使多数人不敢消费、谨慎消费。房价的过度上涨,导致众多中低收入阶层,在城市住宅资源方面,逐渐边缘化,只能望房兴叹。不少地方的房价大大偏离民众的实际购买力。
第二、居高不下的房价使促消费的政策效应受到一定影响。近些年国家和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措施,但由于高房价使得不少居民紧缩腰包,要么还房贷,要么攒钱准备买房,无法顾及众多的优惠政策。过高的首付款和月供支出明显挤出了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绝大多数购房者纷纷削减了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这削弱了我国刺激内需的政策效果,成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障碍。
4、投资渠道狭窄使剩余购买力只能流向储蓄。
目前我国投资渠道狭窄和投资工具的匮乏,使得能满足居民投资的金融产品仍显不足,老百姓找不到合适的理财工具,无法获取较多的财产性收入,有钱不愿花,于是储蓄成了最安全的资金去处。
第一,要努力管理好通胀预期。当前需要警惕通胀预期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房价上涨对其他消费的挤出效应。要控制好物价,注重合理传导老百姓的消费预期,要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以保障供给保障粮棉油等基本产品的供给;加强流通,特别是要加强农产品流通这个薄弱环节,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管好市场;要加大政府补贴力度,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尤其是对于一些低保、生活困难的群众增加临时补贴,提高补助标准。
第二,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主要是要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从藏富于国转为还富于民,尤其要增强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加注重公平,让人力资本得到充分体现,让长期被扭曲的劳动力价值回归本位。增强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这就要求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有收入保证才能形成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
第三,要继续调控房价。要继续控制货币的流动性,运用财政、税收和金融手段来调节市场需求;要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无论是物价和房价,地方都要切实负起责任来。要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房价也由地方来负主要责任。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政府和有关部门重点要在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可以稳定人们的心理预期,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倾向。特别是要关心和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减少居民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增强消费信心。
总之,要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提振百姓消费信心,必须多管齐下,需要从提高收入、完善消费环境、减税减负、降低房价、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多方面努力,才能使消费对经济的驱动力变得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