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重在“神韵”
2011-03-28   作者:范正伟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自200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福建土楼这一“世界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近来因一部名为《土楼神韵》的歌舞剧,再次走进了公众视野。
  “岁月如圆,起止在何方?楼里春秋楼外羡,回首望,几沧桑。”在这部福建永定县打造的歌舞剧中,客家先民悲壮迁徙、夯筑土楼、漂洋过海等历史场景的再现,迎春牛、打新婚、猜拳舞狮等客家风俗的展示,深刻诠释了土楼所积淀的厚重文化,同时唤醒了海内外客家人的共同记忆。
  正因如此,这一出自县级文艺团队的作品,从县城演到省城,并在兔年新春走进国家大剧院,成为全国地市级以下文艺团体首次在此上演的剧目;也因为此,该剧在台湾演出时,许多知名人士不仅题字留言,还在演出后与演员手拉手共唱客家山歌……
  在时下一些地方不惜举巨债“申遗”的情况下,在一些世界文化遗产过度开发、频频涨价的场景里,这一现象颇具启示意义:世界文化遗产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最重要的价值又在哪里?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评定文化遗产时,强调要从历史、艺术、科学、审美、人类学等角度衡量是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丽江古城成功“申遗”,由于它是“保存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结合的典型”;福建土楼举世瞩目,也因为它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文化遗产的价值,就在于它承载着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蕴藏着重要的启示性资源。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文化遗产不是“文化财产”,不能把“申遗”异化为“遗产搭台、经济唱戏”,使其成为一笔单纯的经济账;不能把开发等同于门票经济,使文化遗产患上“富贵病”;也不能把保护局限于古董楼阁,甚至高价制造假文物,使文化资源遭到“保护性破坏”。相反,要树立这样的文化自觉:“申遗”成功只是保护的序曲,应该像《土楼神韵》那样,去发掘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内在神韵,保存文化遗产所积淀的岁月印痕,传承文化遗产所记录的民族基因,使之真正成为人类的共同记忆、民族的认同载体、文化的繁荣源泉。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文化是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元素,也是最能获得广泛认同的价值,特别是那些经历时间检验后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0多项世界文化遗产,4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这是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自豪。但我们更要看到,相对于我国众多的文化遗产,“申遗”所能承载的遗产保护毕竟有限。
  文化遗产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因此,一方面,我们重视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另一方面,也要把目光投向为数更多的文化遗产,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畏感,去珍视它们的文化价值,发掘它们的内在神韵。唯此,才能培育积极健康的文化心态,通过文化凝聚前行道路上的共识,打造我们走向未来的“软实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2010,文化遗产保护的那些事儿 2010-12-08
· [关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是关键 2010-08-24
· 古城古镇:文化遗产正遭遇“文化异化”[图] 2008-11-04
· 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项目[图] 2008-06-18
· “女书”争夺正酣 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 2007-10-3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