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原本翘首期待欧盟领导人能在3月春季峰会上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的全面方案,给历时一年多的欧债危机画上“休止符”,并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火墙”,永久防止债务危机重演。令人失望的是,欧盟再次“临阵退缩”,救助机制最终出台的时间被推延至6月夏季峰会。欧盟复杂的决策机制、债务危机的根源和欧元区经济痼疾等因素决定,根除欧债危机绝非一次峰会和一份方案就可实现,而需要各成员国长期合作,对经济的根本问题做出艰苦调整。 首先,与单一国家经济体不同,欧盟的决策机制是一种兼具国家和超国家特征的复杂运作过程。成员国虽将一部分主权让给欧盟机构,但在涉及各国重大切身利益时,仍不可能把更多的经济主权置于类似欧盟委员会的超国家机构控制之下。自欧盟成立以来,欧盟机构与成员国权力分享的两重性就一直存在,随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程度越深,涉及深层次的国家主权、根本经济利益的问题就越多,各成员国达成一致意见的难度也就越大。 2009年底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欧盟的7500亿欧元救助机制直至2010年5月才千呼万唤始出来,期间欧元对美元汇率暴跌逾10%。外界批评,欧盟决策机制效率低下,各成员国间缺乏协作。其实,救助机制是欧盟各国艰难谈判和彼此妥协的产物。再以此次峰会为例,欧盟最终决定延长向救助机制注入实际款项的时间,并降低启动资金。这其实是德国等核心成员国前期为救助高负债成员国投入较多,在国内已面临巨大压力的结果。 其次,即使欧盟如期出台了稳定机制的全部细节,恐怕也无法达到永久防御债务危机的目的。原因在于,欧元区面临的是债务危机,通过更多的借贷解决过度借贷,只能使问题雪上加霜。 包括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在内的欧元区高负债成员国,由于国际借贷资金过大,在国内经济泡沫破灭后,债台高筑,国际借贷成本高企,政府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进一步影响国内投资,导致GDP下降,债务危机全面爆发。现在,欧盟为几乎丧失偿债能力的成员国开具的“速效药方”是以新债偿旧债。这虽能在短期内周转资金,但实际上使这些国家背负更重的债务,无助于彻底解决债务危机。 最后,究其根本,欧元区建立了统一的货币联盟,却在财政政策上各行其道,这在欧元区建立之初便为日后的危机埋下祸根。加入欧元区后,经济较弱的成员国无法通过货币贬值促进出口,经济实力难以与强国抗衡,导致欧元区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加剧成员国间经济不均衡情况。2010年,德国GDP以3.6%的高速增长,预计2011年仍将实现2.5%的增幅;而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仍迟迟不能走出经济衰退的泥潭。防止债务危机的最好方式是实行统一的财政政策,不过,欧元区各成员国间经济政策协调难度极大,若想达到这一目标恐怕前路还很漫长。 总之,欧债危机已是顽疾,远非“速效药”所能治愈。欧盟各方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并拿出切实可行的长期方案,才能重塑市场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