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和北非局势动荡对石油供给的影响
2011-03-25   作者:许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号

  2010年12月至今,突尼斯、埃及、巴林以及利比亚等阿拉伯国家政局先后出现动荡。由于中东和北非地区是世界原油供给的重要来源地,地缘政治风险的上升加大了国际原油市场的波动。再加上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过热以及美国经济逐步复苏等需求面因素,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已经回升至2008年10月份的水平。这一轮石油供给冲击的影响程度及持续性正在逐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一、目前中东和北非局势动荡对全球原油供给的直接冲击有限

  首先,局势动荡十分明显的国家石油产量和储量占世界总量的份额都相对较小,其他产油国家或地区利用闲置产能能够迅速填补产出的下降。突尼斯、埃及、巴林、利比亚、也门、苏丹以及阿尔及利亚的日均原油产量之和为502.5万桶,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比重大约为6.8%,原油储量在世界总储量中的比重为5.1%。截至2011年1月,主要产油国仍然有较多的闲置产能。其中,欧佩克石油剩余产能为466万桶/天,相当于欧佩克总产能的13.6%,产能过剩水平与2002年年底的水平相当。
  其次,当前全球原油库存水平仍然偏高。2011年1月,经合组织OECD 商业原油库存水平为27.19亿桶,相当于OECD国家59.2天的使用量,与1992—2009年55.1天的平均水平相比,高出7.4%,基本上与2010年持平。从具体的能源消费大国来看,美国商业2011年1月的原油库存水平为10.83亿桶,与2010年1月相比增加了2.65%,与1992—2009年的平均水平相比,高出8.29%。
  第三,埃及政权交接相对平稳,重要的能源通道保持畅通。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是连接阿拉伯海至地中海、北大西洋的快捷航道,是国际原油运输的重要通道。另外埃及还控制着连接埃及北部到红海和地中海地区的SUMED输油管道。2010年,每天通过苏伊士运河和SUMED输油管道的原油量超过300万桶,大致相当于全球每天海运石油贸易量的6.7%、全球每天石油产量的3.5%。埃及局势日益稳定,有助于保持这一能源通道的畅通。此外,与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时相比,这一能源运输通道的重要性也有所下降。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曾一度影响全球10%左右的石油供给,而现在即便运河关闭其影响的程度也弱化了许多。

  二、 中东政治危机和军事冲突对世界原油供给和价格的冲击在逐步削弱

  从历史经验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和北非地区发生了五次比较大的政治危机或军事冲突,对世界石油供给产生了比较显著的影响。这五次危机分别是:1973年欧佩克组织石油禁运、1978—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1980—1981年两伊战争以及1990年和2003年的两次海湾战争。危机期间,受直接冲击的地区或国家石油产量占世界份额均有明显下降,下降幅度大致在3.5%—8.8%之间。分析上述五次危机能够提供一个参考情景,有助于定量评估最近一次危机对石油供给和油价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性。比较上述五次危机,可以看到其影响程度和持续性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l.中东和北非地区石油供给变化对世界原油产量的冲击程度有所减弱,冲击持续的时间逐步缩短。1973年 10月OPEC实施石油禁运,使得世界石油产量在两个月之内累计下降了6.7%,同时OPEC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比重也从34.4%下降至28,8%,世界石油产量回到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用了8个月。1978年的伊朗革命造成世界原油总产量一度累计下降了3.7%,石油产量重新回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大致用时6个月。而后面三次供给冲击使世界原油产量累计下降最大幅度分别为4.2%、5.9%和2.0%,产量回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分别用了5个月、3个月和6个月,冲击的影响和持续程度都有所减轻。
  2.短期内石油供给冲击能够导致世界油价出现比较明显的波动,但影响的持续性逐步减弱。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供给之所以对油价和产出造成持续的负面冲击,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发生危机的阿拉伯国家是全球主要的石油供给方,其他产油国的石油产量不能很快填补留下的空白,导致世界石油产量下降幅度和持续时间较长;二是主要能源消费国将供给冲击当作需求冲击,错误地使用财政或货币刺激政策,使得通货膨胀加速,进而助长油价的上升。而后面的两伊战争以及两次海湾战争冲击的影响程度和持续程度均不能和前两次相比,这与非欧佩克石油产出国的反应更快、主要能源消费国石油储备建设逐步完善和能效有显著提高密切相关。另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转为稳定通胀,也对缓解油价冲击、避免再现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起到了重要作用。
  3.石油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在逐步减弱。石油供给冲击发生之后,一般会对石化、汽车业等石油消费密集度很高的行业产生较大的冲击,进而使整个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重创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其中,在1973年OPEC石油禁运危机爆发后的一年时间里,主要发达国家的GDP累计下降了1.2%。1978年伊朗危机爆发后的一年里,主要发达国家GDP累计增长仅0.2%,明显低于3%左右的潜在水平。但是后面三次石油危机发生后一年,GDP累计增长分别为 0.4%、0.9%和3.2%,冲击对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呈逐步减弱趋势。
  截止到2011年2月底,中东和北非局势明显不稳的国家或地区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份额为6.8%,其中受冲击影响较大的利比亚已经减产80万—90万桶/天,减产份额不足全球总产量的1%。总体看,这一轮危机截止到目前对全球石油总产量的冲击较过去五次危机轻。再考虑到沙特、伊朗的局势目前相对稳定,根据过去中东或北非地区数次危机的经验,综合判断全球石油产量预计可以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填补这一空白,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快速攀升的可能性不大。

  三、中长期内国际石油价格继续缓慢攀升的可能性有所增大

  一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和以往不同,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覆盖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对石油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将维持比较强劲的增长态势。本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原油消费量呈现不同的走势。2000—2010年期间,世界每天原油消费量增加了1000万桶,同期OECD国家每天消费量降低了200万桶,而非OECD国家每天消费量则增加了1200万桶。相对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对原材料的旺盛需求在金融危机之后表现得更加突出。2008—2010年期间,全球原油每天消费量仅增加40万桶,而非OECD国家每天消费量增加了380万桶,其中中国每天的消费量就增加了160万桶。
  二是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经济逐渐复苏,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助长通胀预期,并推高原油价格。目前美国经济增长水平已经接近危机之前的水平。但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而且失业率仍然高达9.6%,即便美国经济如高盛等市场机构预测的那样,在2011—2012年连续保持3.5%—4%左右的较高速度增长,失业率也只能回到8%左右。再加上美联储关心的另一个指标——核心PCE通胀率仍然显著低于2%—2.5%的隐性目标,因此美联储仅因为石油价格上升而回收流动性的可能性很小,未来数年内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较大。
  三是石油具有资源和金融的双重属性,其价格的波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投机资金的影响。数据显示,在原油期货价格2008年升至历史最高点之前一年,原油期货的持仓头寸迅速上升,增幅达到了52.8%。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利比亚原油产量已经下降一半大约80万一90万桶/天 ,中东和北非地区局势发展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尚不能完全排除未来局势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尽管目前石油期货价格已经部分反映了市场的这种担心。再加上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复苏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些都为国际资金加大对原油的炒作力度提供了素材,并可能诱发油价出现大幅波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伊朗石油部长诺扎里:国际市场石油供给过剩 2008-09-09
· 美国总统布什提出减少石油供给依赖度计划 2007-05-16
· 中东和北非局势动荡对石油供给的影响 2011-03-25
· 日本重建和中东局势或推高石油相关货币 2011-03-25
· 沙特“红包”激活中东股市 2011-03-2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