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强震。地震及海啸与核泄漏已成为日本当前最大的风险。
虽然地震重灾区并非日本经济最繁华的区域,但却是日本工业的集中地。制造业、核电工业、钢铁业、石化业等日本重点产业和支柱行业的主要企业在这里设有大型工厂。
此外,地震及海啸造成沿海道路和港口等设施的损害,直接影响运输、物流、物资调配等,致使企业出口能力下降,生产能力受损。
市场预计地震及海啸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10万亿日元,并导致日本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减少3个百分点。
同时,地震灾害还导致日本金融市场恐慌情绪急速上升。为稳定国内金融市场,日本央行连续4天向市场注入紧急流动性,截至3月17日总额已高达55.6万亿日元。日本央行还将资产购买计划规模从35万亿日元扩大至40万亿日元。
与此同时,为应对股价暴跌,东京证交所推出了禁止券商卖出股票用于自身套利交易的暂时性限制规定。
虽然目前市场对日本经济受地震影响程度评价不一,甚至可能对灾后重建给日本经济带来的提振效应还保持乐观情绪,但日本政府高额的财政赤字始终是人们共同的忧虑。据日本财务省测算,2011财年末日本国家和地方的长期债务总额将达891万亿日元,公共债务相当于GDP的184%,居发达国家之首。
2011年1月,标普已将日本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A-,随后穆迪也对日本政府公共债务的负担能力表示担忧,调降了对日本主权债的评级。灾害救助导致的未来公共财政的恶化和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会给实体经济恢复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1.全球贸易受到冲击,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作为目前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地震灾难的余波必将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鉴于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地震导致的进出口中断将给产业链条上的其他经济体形成负面影响。
从出口来看,根据市场分析公司IHS
iSuppli的调查,2010年日本供应商在全球半导体、消费电子设备以及世界液晶面板生产中所占份额大约为24%、16.5%和6.2%。此外,日本还在玻璃、彩色滤光片、发光二极管等液晶面板生产所使用的零部件供应中占据较高份额。
随着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关闭灾区工厂,以上产品的供应可能将出现暂时性短缺,产业链上其他经济体制造商将面临核心部件供应不足的风险,相关电子产品及零部件的价格或将明显上扬。此外,日本汽车、化工企业的停产也将对全球汽车、化工品等市场造成冲击,引发部分产品价格上涨。
在进口方面,日本炼油、炼钢等原材料加工企业的关闭,其对原油、铁矿石等生产型原材料需求大幅下降,相关大宗商品价格面临下行风险。
而由于日本部分炼油厂和其他石油行业相关的基础设施被地震和海啸破坏,对于原油进口需求预期的下降对国际原油价格冲击较为明显。与此同时,日本也是铁矿石需求大国,钢铁产量占全球第二,2010年粗钢产量达1.1亿吨,约占全球的7.8%。在地震与海啸中日本钢厂停产,其短期内对铁矿石的需求量将大幅减少,国际铁矿石价格面临短期下行压力。
2.地震波及金融市场,避险情绪迅速高涨
日本地震发生后,全球金融市场迅速受到冲击。截至3月16日,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于2616.8点,较3月10日下跌了3.2%。同期道琼斯欧洲50价格指数收于2466.5点较3月10日下跌了5.6%。
日本地震引发市场避险需求迅速攀升。地震发生后两日,国际现货黄金价格连续上涨,涨幅为1%。3月10-16日,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上升97个基点至0.548%。
此外,日本地震对国际资本流动造成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日本企业及其他投资者为弥补停产或其他灾害损失而将外汇敞口拆回国内,而面对巨额保险赔付,日本保险商只得抛售海外资产,大规模回购日元,导致日元汇率迅速抬升。
1.日本:“破而后立”还是“深陷泥潭”?
虽然目前市场对日本经济受本次地震影响程度评价不一,但对未来灾后重建给日本经济带来的提振效应保持乐观情绪的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不在少数。
野村证券指出,来自政府、保险、私企、个人等多领域的资金将投入到重建过程中,这将创造就业,地震中受到重创的能源、建筑领域会得到极大提振。近期,摩根大通下调对日本2011年第1季度和第2季度GDP增幅的预期值至1.7%和0.5%后,将第3季度和第4季度GDP增幅分别从2.5%和2.0%上调至4.0%和2.5%。
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高额的财政赤字始终是人们共同的忧虑。据日本财务省2月1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12月底,日本政府债务余额已高达919万亿日元,人均债务负担已增至721万日元;同时预计在今年4月1日开始的财年中,政府债务还将增长5.8%,达到创纪录的997.7万亿日元,占GDP的比例达到230%。
2011年1月,标普已将日本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A-,随后穆迪也对日本政府公共债务的负担能力表示担忧,调降了对日本主权债的评级。灾害救助导致的未来公共财政的恶化和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会给实体经济恢复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2.全球:“救灾提振”还是“余震波及”?
虽然日本地震波及全球贸易、冲击金融市场,但日本灾后重建对水泥、工程机械以及农产品的庞大需求将对相关经济体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提振效应,全球经济复苏趋势未受地震冲击而扭转。
本次地震发生后,美国、中国等主要经济体都向日本捐赠了大量的救援物质,但仍需日本进一步增加进口相关产品,以保障救援及灾后重建的需要。据Wind资讯统计,2010年日本核电站在全部发电总量中占比31%左右,在本次地震中日本核电站关闭以及核泄漏威胁影响下,未来短期内日本发电可能将使用更多其他燃料,国际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会有较大上升,相关能源产品出口经济体将因此受益。
在日本灾后重建过程中,将对资金产生大量需求,可能导致日本抛售海外资产,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美国国债持有国,仅次于中国。截至2010年底,日本持有美国国债8823亿美元,在美国外债中占比近20%。
如若日本因灾后重建而成为美国国债的抛售国,其可能会加重美国国债的承受压力,推高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使美国融资成本被动提升。日本境外资金大幅回流也将进一步加剧全球外汇市场波动,同时可能引发投资者押注日元升值,导致外汇市场不确定性攀升。
1.中日进出口受损,影响正负参半
2010年中日进出口贸易达2977.7亿美元,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占比约10%,日本地震灾害将对中日贸易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生产的汽车、船舶等运输工具以及手机、液晶电视机、电脑、显示器等电子产品的部分关键原材料和零组件主要从日本进口。
在地震、海啸及核泄漏威胁影响下,相关产品供给将出现大幅下降,国内制造商只能被迫寻找替代品或减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在中国进出口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且日本主要是中国的贸易逆差国,2010年中国对日贸易逆差达556.5亿美元,较2009年上升了68.5%。中国进出口最大的经济体仍然是美国和欧洲。因此,虽然日本地震对中日贸易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但总体来看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反而可能一定程度上扭转中国对日贸易持续逆差的格局。
2.大宗商品迅速下跌,输入性通胀短暂缓解
2010年,在全球经济复苏趋势和供求关系相对紧张的推动下,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上行。日本地震对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市场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在短期内有利于降低通胀风险。
但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灾情稳定之后,日本灾后重建以及炼油、炼钢企业逐步恢复生产,其对原油、铁矿石等能源及工业原材料的需求将迅速增大,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或将引来一波上涨行情,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又会再次增强。
因此,在大宗商品受日本地震冲击影响阶段,中国适量增加原油等相关商品的储存量,有利于控制未来通胀风险的上行压力。
3.救灾重建与产业链替代为中国企业带来机遇
日本对地震灾害的救援以及未来的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医疗、电气、机械等设备以及大量的食品和服装,这将会给中国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刺激效应。
2010年中国对日本出口药品、橡胶制品、机械器具分别为2.2亿美元、4.6亿美元和203.8亿美元,较2009年分别增长了6%、31%和21%,在日本救灾重建因素刺激下,中国上述行业对日出口将有进一步提升。
中国近年来对日钢材出口增幅较大,2010年出口钢材近17.3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了118%,考虑到日本灾后重建对钢材的巨大需求,预计2011年中国钢材出口将有更快增长。
此外,日本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众多大型企业闭厂停产,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相关行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全球高端钢材市场以及其他市场在暂时失去日本供货商后可能将寻找新的产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