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在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简称“天交所”)挂牌交易的8只艺术品股票,被统一“戴”上了该所于前日收市后“赶制”的新“紧箍咒”:日交易涨跌幅由10%缩小至1%。 如同之前的“将入市资金门槛从5万提高至50万”、“将日涨跌幅由15%收窄到10%”、“设定月涨跌幅不得超过20%”,在推出艺术品份额交易后短短两个月,天交所就屡屡朝着收敛市场活力的方向修改交易规则。 这绝非其初衷,但不这么做已万万不行。因为在该所先后上市的两批共11件艺术品,包括10幅画、1颗粉红钻石,都像没上笼套的马,涨得失去了理性。其中,首批发行上市的《黄河咆哮》和《燕塞秋》两幅画的身价,竟由原来600万元和500万元估价分别暴涨至1.0296亿元和8535万元,狂涨17倍,以至于被迫停牌。津派画家白庚延生前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作品受追捧的程度居然可以和张大千、齐白石有一拼。这已不是价值发现,而是泡沫四溅。 谁都不否认天交所“先行先试”,将艺术和金融结合、把股票交易方式引入艺术品市场的创新意义。据全球艺术市场讯息网Artprice最新公布的信息,去年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收入首次超越美、英、法,跃居世界第一。可以说,以艺术品市场为切口,通过创新交易模式激活市场,为社会热钱寻出路,天交所可谓搭准了市场的“脉搏”。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是,越是金融创新就越需要监管,否则风险难控。而目前天津艺术品份额交易这一新兴事物,正呈现出风险集聚的种种危象,其背后则恰恰暴露出缺少监管的先天不足。 “从理论上分析,资产证券化应该归央行管,公募上市归证监会管,但这样的艺术品交易,确实不知道应该怎么管,而且,至今也看不出谁在管。”一位证券界律师不禁困惑。目前,公众看到的只有天交所在“自我加压”,而它其实是一家注册资金1.35亿、靠收取客户佣金牟利的私营机构。国外的交易所普遍上市交易,在市场中,交易所也是被监管的对象。显然,主要靠着天交所的“自律”式管理,并不是市场监管的原有之义,更何况需要监管的还是前无经验的“创新”交易。 中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仅有股票、期货,还将有各种形式的产权交易,尤其是后者,发展潜力巨大。以江苏为例,在沪深交易所已上市企业不过180多家,而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却有上千家,更不要说数量过百万的中小企业盘活产权的潜在需求。但是,发展产权交易,进行金融创新,首先要解决“谁来监管”的问题。设计好产品之前,必须先设计好如何有效监管;否则,就难免重蹈过去“一放就乱”的覆辙。 既往教训已然不少,远的有上世纪末全国产权交易因“乱”而被清理整顿,近的则有去年末河南“纳斯达克”(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开业仅10天就因暴涨失控等而宣告暂停。如今,天交所的艺术品交易初露失控苗头,当务之急是明确监管主体,给还在发飙的艺术品股票上好监管的“龙套”,控制住市场风险,保护好投资者利益,避免艺术品“平民化”交易因生长无度而早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