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DP转向民生需要痛下决心
2011-03-23   作者:赵海均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号
 
  赵海均

  要实现从GDP到民生的转变并非易事。多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崇拜GDP。历史地看,对GDP的追求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GDP追求的结果就是用政绩来刺激各级党政官员在发展经济方面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对政绩的追求和物质利益引导,中国恐怕很难冲破原来僵硬的体制束缚。
  GDP原本只是一个经济统计数据,属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概念。但是在我们国家,事情远非这么简单,GDP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统计数据,更是一个政治名词,甚至很多时候直接决定着官员的仕途升迁,关系着领导干部的政治前途。由于“GDP出政绩”的思想主宰,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缺乏长远观念。为了获得立竿见影的升迁资本,不惜大搞提高GDP增长率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并且想方设法把这种政绩工程重复折算成数字符号,夸大GDP贡献,从而形成了不少地方GDP年年疯长的“大好局面”,以至于有网友调侃说,政府今天盖了一座楼,花费900万,明天又把这座楼拆掉了,花费了100万,结果国家和百姓什么也没有得到,但政府的GDP数字却增加了一千万。虽然只是调侃,却形象鲜明地表明了某些地方GDP异化的严重性。
  实际上,经济增长的本质或最终目的并不在于生产的规模到底是多少,而在于是否能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经济福利的需要。罗马俱乐部创始人奥雷利奥指出,任何发展和进步,如果不能同时导致道德、政治、社会和人的行为的进步,就无价值可言。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不是简单的GDP增加,而是要使更多人对生活感到满意,对未来有信心。
  改善民生必须要发展经济,然而,加快发展的结果未必能全面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十一五”期间,中国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中国GDP接近40万亿,荣登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和增长率让世人对中国更加刮目相看。然而,GDP快速增加了,民众的被掠夺感进一步加剧,最明显的表现是地区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简单分析各地GDP的增长目标可以看出,如果一个省份实现GDP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其年均增速将不低于14.8%。远远高于我国“十一五”期间年均11%的增速,高的增速必然要高的投入,这种仍把GDP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做法,势必进一步加剧已经很严重的差距和各种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因此,不能不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
  中国需要加快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仍然要在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但是,当前世界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政策的立足点能否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关键性意义。
  目前,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改革收入分配机制、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这种共识能否落实,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在于努力推动经济发展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而实现上述转变,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立足点要建立在使国计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都进一步得到改善,使民众生活感到安全,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对未来充满信心。改善民生,要做的事情很多,诸如缩小收入差距、控制物价、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等等,然而,面对地方发展的冲动和勃勃雄心,从GDP转向民生需要领导层特别是高层痛下决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民生目标面临国际环境新挑战 2011-03-23
· “民生财政”正当其时 2011-03-21
· 谢旭人:今年与民生相关财政预算增近2成 2011-03-21
· 崔坚代表:增加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民生支出 2011-03-11
· 中线仍看好民生大消费 2011-03-09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