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经济学家,发表一些背离常识,让老百姓听不懂的观点。 比如,日本大地震,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估算,灾后重建将拉动日本经济增长多少多少个点,将提升就业率多少多少个点。结论是,大地震将帮助日本摆脱多年来的经济增长低迷状况。 我相信日本的老百姓肯定不这样想。否则的话,拉动经济发展岂不是变得简单了? 最近,法国、美国、英国等多国部队,对利比亚进行了军事打击,摧毁利比亚不少军事等设施。如果按照这些经济学家的思路,利比亚发了,它迎来了难得的灾后重建的机会,也将提供就业。 经济学家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经济增长的目的在于累积财富,而不是损耗财富。无论是地震等自然灾难,还是战争等人为灾难,都会损耗财富,而灾后重建不过是通过消耗现有的财富,来逐渐恢复以往原本就有的设施。 其实,经济学家所犯的错误,早在19世纪,就被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驳斥过,他那篇《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论文,已经成为经典之作。巴斯夏认为,窗子玻璃被打碎,虽然让生产玻璃者和安装玻璃者受益了,窗子的主人却受了损失,如果不买这块新玻璃,窗子的主人可把钱用到别的消费上去,当然也可以为就业等作贡献。 同样,假如没有地震灾难,日本人可以把现在用于灾后重建的资金,来做其他领域的投资,更可以增加就业,更能推动经济发展。与地震后的灾后重建所不同的是,这种增长是在原有财富累积基础上的增长,是创造了新的财富。 但是,经济学家的谬论,却被很多当政者所接受。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不重视质量管理,导致大量豆腐渣工程问世,刚铺好的道路还没有怎么使用,就因为质量低劣重新建,这样做的结果是:GDP增长了,就业提高了,地方政绩上来了,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内涵——财富,却被损耗了。这些白白浪费的财富,却没有进入经济学家的眼帘。 最可悲之处莫过于此。 中国现在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这一点,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GDP这个数字本身,还是累积财富,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就必须从损耗财富、片面追求GDP的误区中走出来,让经济学回归它的本源——它应该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为某个毫无意义的数字服务。 实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中国所进行的结构调整,也应该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灾难不会真正拉动经济增长,以污染环境、损耗资源为代价的低质量的投资、建设,也不会推动经济增长。任何经济增长,都必须以累积财富为目标,以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为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