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导致的核泄漏事件,引发了全球对核安全的普遍担忧,有的国家对核战略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德国称将暂停延长核电站运营期限计划3个月,并对所有17座核电站的安全性进行毫无保留的彻底检查,并且暂时关闭7座建于80年代的核电站。实际上,美国在此前也曾关闭多处核电站。 与此相反的是,中国的核电工业,被环保部誉为“绿色经济的希望”,还在大举跃进。据统计,中国现有6座核电站13台机组运行,此外还有12个在建的核电站,25个筹建中的核电站。根据“十二五”的核电规划,到2020年的核电装机规划将提高到8600万千瓦。未来10年,中国将要修建的核电站规模达到其他国家总和的三倍。不过,日本的核泄漏已引发中国反思核电建设,国务院近日称将调整核电规划,暂停审批新项目,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进步。 核电工业通常被冠以“绿色经济的希望”,肩负节能减排的重任,再加上各地对电力的需求旺盛,引发近年来中国核能规划大跃进。然而,能源需求再旺盛都不能成为漠视生命的理由,高耗能产业也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 邻国的核灾难,是教训也是警钟。如此庞大的核电发展计划,是否对核电安全问题有足够的考虑?以中国如此高的人口密度,是否在出现事故时有足够的应对能力和应对空间?如此快速而迅猛地发展核电,在人才、资金、技术方面,是否有足够的保障?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希望得到有说服力的答案。 从选址上看,运行和规划中的核电站多建在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这源于中国的电力负荷中心位于东南沿海,且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意外的是,近年来四川、重庆、河南、江西等人口稠密的内陆地区也将规划建站,让人匪夷所思。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些临近大城市的核电站,万一发生核泄漏事故,可能导致成千上万的人遭受辐射,这要求核电站的选址更为科学理性。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大规模扩张,原本规划于郊区的危险化工区域,因为城市的迅速扩张而被层层包围,近年来城市化工厂爆炸事件此起彼伏,危害邻近住宅区的安全,频频见诸报端。城市化的扩张,同样吞噬着原本受限的核电建设区域。1987年规划建设的大亚湾核电站,所在地龙岗区曾被称为深圳的“西伯利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扩张,也成为拥有近200万人口的大城区,核电站与人口稠密区的直线距离近在咫尺。而距离大亚湾一公里外,1997年规划建设了深圳的第二座核电站岭澳核电站。 核能利用如同一把双刃剑,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核电安全更具挑战性。日本地震所引发的核电危机,对中国未来的核电战略调整,是教训也是警示。对核电的无尽需求源自于中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才是远离高能耗的正确途径。 近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严重依赖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对电力、资源的需求步步推高,间接推高了近年来的核电大跃进。虽然当前不少地方提出转变政绩考核方式,然而地方政府对于经济发展路径具有强大的惯性和依赖性。在一些地方领导心目中,确保经济增长数量是硬任务,利益驱动的地方政府加快了高能耗项目的上马,所谓的节能减排也成了口号和形式主义。走高耗能经济的发展路径,不仅会使地方经济难以为继,还会对环境造成无法修复的损害和污染。而以修建核电站来缓解能源紧张,无异于饮鸩止渴!长远来看,中国应该逐渐以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代替核电。与其一味地建危险的核电站,不如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再多的资源,都难填粗放经济的欲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