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领域,奶粉似乎屡屡出现问题。从最早的“大头娃娃”事件到后来的三聚氰胺事件,这个领域总在挑战着我们的神经,挑战着我们的想象力和忍耐力。 其实,这些令人发指的造假行为已经给中国奶业以沉重打击,国人对国产奶制品的信心已经遭受重创。比如,笔者认识的不少刚生育孩子的父母,就都不惜高价购买国外品牌奶粉。有的甚至对国内的渠道都失去信任,直接托人不远千里、万里,从海外采购婴儿奶粉。统计数据也印证了笔者的感觉,在三聚氰胺等一波波恶劣事件之后,国产奶粉市场占有率已经在逐年下降。 在所有产品质量中,食品质量安全最受消费者关注。而在食品质量安全中,涉及孩子的食品安全又是重中之重。三聚氰胺奶、“皮革奶”这些普通消费者闻所未闻的“新产品”屡屡出现,说明我们在这一最敏感领域的监管还存在明显的缺位或者滞后。而之所以监管滞后,问题可能出在过去这些年来,我们似乎始终没有找到治本的良策,而总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因此才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刚治理了三聚氰胺,又冒出“皮革奶”。 最早被曝光的“大头娃娃事件”是奶粉的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足,婴儿吃的奶粉根本就没什么营养。于是我们的监管便开始高度重视奶制品的蛋白质含量。而不法分子很快就找到了对策:用三聚氰胺这种制造塑料的化工原料掺入奶制品,以提高蛋白质的检测值。当三聚氰胺吃出问题,监管部门又开始严查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含量。但很快,不法分子又显示出惊人的“想象力”和“专业水平”,三聚氰胺不让用他们就从旧皮包、破皮鞋中提取蛋白质,这样既不会增加三聚氰胺含量,又可以提高蛋白质的检测数值。 这种最新的“科技成果”曝光后,自然“皮革奶”又会成为监管重点。但是,如果总是被动地跟着造假分子打游击,我们不免担心,在“皮革奶”之后,还会出现什么奶呢?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被动,真正找到治本的良策?笔者认为,在食品安全这类老百姓最关注的领域,首先还是要严肃法纪。只有加大惩罚力度,才能让造假者在法律震慑下不敢为牟取暴利铤而走险。道理很简单,如果违法收益远远大于付出的代价,造假者就很难抑制造假的冲动。而一旦造假的代价远远大于收获,这些人就必须有所算计。就拿北京的交通法规为例,交管部门明令禁止外地大货车进入五环路,违者将罚款100元。但是,据受处罚的司机讲,如果绕行六环路,过路费加上多花的油费,要远高于罚款数。由于守法成本大于违法成本,因此外地大货车上五环路的禁令就如同虚设。 欣喜的是,最近修改的刑法在废除了多项死刑的同时也增加了一项,即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严重犯罪可处以极刑。这表明法律已经给我们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提供了有力的、一定程度上可以治本的法律武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的乱象将得到遏制。 在严肃法纪、加强监管的同时,加强全民道德建设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构筑起码的道德底线,比如至少不能在入口的食品中下毒、在治病的药品中造假。如果人人都能遵守这些做人的起码道德底线,不会为了金钱或者其他利益去触碰这些底线,类似三聚氰胺和“皮革奶”这类事件就不会产生。 当然,全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靠信仰、靠教育、靠文化、靠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来实现。因此,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双管齐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才能让老百姓真正吃上放心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