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国直接融资发展较快,境内股票筹资2.84万亿元,相当于市场在“十一五”之前15年股票筹资的3.1倍。但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对以银行信贷为主体的间接融资的需求依然强烈,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仍未打破。“十二五”时期,应重建中国股市的投资功能;努力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平台;快速发展债券市场。
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公布并经表决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并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两会期间,沪深交易所负责人都谈论了“十二五”雄心勃勃的股市大扩容计划,这也可以说是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具体举措。不过笔者认为,要缓解商业银行信贷压力,就必须在“十二五”期间显著有效地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十一五”期间,我国直接融资发展较快。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境内股票筹资2.84万亿元,相当于市场在“十一五”之前15年股票筹资的3.1倍,我国证券化率由5年前的17.5%跃升至约70.8%;债券发行总量从2006年的每年不到6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近10万亿元,截至2010年末,债券市场债券托管总额达20.17万亿元。
尽管直接融资比例在不断增加,但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对以银行信贷为主体的间接融资的需求依然强烈,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仍未打破,导致企业融资对银行信贷过度依赖,造成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在银行体系高度集中,金融体系缺少足够的弹性,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强烈影响。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明显超出了2010年年初原定的7.5万亿元的目标。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4万亿,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5356亿元。尽管2月份同比少增1645亿元,环比少增5044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银行放贷冲动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监管部门持续加强信贷管控、准备金率连续上调的累积影响以及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措施的约束作用,而并非需求的萎缩。据了解,早在1月初,一些银行在开年的第四个工作日就已经用完了整个月度的新增额度,其他需求只能排队等候。有的银行从今年1月甚至去年12月排队到现在也没可贷指标,究竟什么时候能拿到还无法预计。对此,银行也颇显无奈。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银行将贷款利率上浮比例也大幅提升,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很多银行贷款利率基本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50%以上,但仍然不能有效抑制贷款需求增长。鉴于银行贷款需求强烈但却告贷无望,民间借贷就广为盛行,而且年化利率已经非常高。
之所以出现“千军万马”的融资大军都来挤银行信贷这条“陈年老路”的窘况,根本原因还是直接融资的“新路”太少,而且一些“在建道路”进程缓慢,即便是有些道路完工,但由于各种配套设施跟不上,让融资者还无法正常通行。比如资本市场发展依赖于简单的量的扩张,而不是效率的提升,国际化步伐相对缓慢;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持续盈利能力不足,并普遍存在“重融资,轻回报”的“融资饥饿症”,部分上市公司只讲融资,不讲回报股东;缺乏健全的市场定价机制,价格信号扭曲;债券市场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融资结构调整的需要,债券融资比重偏低,债券融资在企业融资结构中的地位与发达国家仍存差距;再有就是衍生品发展滞后以及投资者类型相对单一等。尤其是股指期货从去年4月上市至今,IF持仓市值/A股流通市值这一比值最高仅达到0.25%,表明机构参与期指交易比例甚低,期指作为股票交易的风险对冲工具远未得到较好的施展。
首先,重建中国股市的投资功能。“十二五”时期,要有效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股票发行就应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投资者的承受能力统筹安排,合理控制新股发行上市的数量和节奏,不能只讲上市企业数量显著提高,只讲大扩容,每年新上市多少家企业等等。应扎扎实实重建中国股市的投资功能,重视资本市场投资回报,行之有效地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现金分红的比重,将投资功能放到与融资功能并重的位置。这不仅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中国股市长期健康发展的需要,是让广大投资者能够分享到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成果的需要。
其次,努力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平台。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满足多元化直接融资需求的资本融通平台。“十二五”期间,通过推行积极的股市政策,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一定要让包含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乃至国际板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能够提供一整套引导资源流动的聚集机制、促进技术转化的创新机制、鼓励创业投资的培育机制、实现优胜劣汰的筛选机制,构成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直接融资市场基础。
其三,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相对于银行信贷,债券市场具有融资成本低、产业导向强以及市场风险低等优势;相对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具有融资规模大、发展空间高、适用企业广泛等优势。因此,需要着力破除阻碍市场发展的各类制约因素,努力创造市场稳健运行、规模快速扩容、结构明显优化的债券市场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