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地位难以取代。人类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前行,我们不能因为发生撞机就不坐飞机;不能因为墨西哥湾漏油就停止石油开采;不能因为挑战者号爆炸而停止太空探索。我们完全可以从日本核危机中汲取教训,推动技术进步,而不是被它吓倒
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所引发的核恐慌一如其放射性漂浮物正向全球蔓延。在德国南部,示威者组成长达45公里的人链,要求德国立即关闭所有核电厂。欧洲绿党/欧洲自由联盟党团公开呼吁:停止新的核建设项目,并在欧洲范围内淘汰核电。
拥有核电的国家政府也立即作出反应,对现有核电站进行全面安检,对计划核项目严格审议。其中德国政府已下令暂时关闭7座80年代前建成的核电站,同时对全国所有17座核电站进行安全检查。
一时间,人们谈核色变,全球核能股应声大跌,近年刚刚复兴的核能产业正面临着严重冲击。人们的恐慌自有其道理:32年前美国三里岛核泄漏,25年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其情其景还历历在目,其后果也尚未完全消除;而现在可怕的福岛核辐射又近在眼前,让人提心吊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核能也是如此,它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更带来了巨大的前进动力。因此,利弊权衡,取舍定夺,似应从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来考量。
现实地看,核能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难以取代。以法国为例,其58座核电站所提供的核能已占到其全部发电量的70%以上,放弃核能将意味着国民经济的崩溃。即便是发生过三里岛核泄漏的美国也没有就此放弃核能,尽管核能仅为美国提供20%的能源。奥巴马总统在3月15日表示,推动核电建设对美国来说非常重要,美国将按原定计划建设新核电站(拟建20座之多)。在德国,核能占全部发电量近30%,即便是谈不上多么举足轻重,但也难遽舍。
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我们无法放弃核能作为支柱性科技的作用。”德国主要电力供应商RWE总裁格罗斯曼更明确指出:“一个工业国要保持生活与生产水平,不可能放弃煤炭与核能;现在就改变现有的能源格局不过是一种幻想。”
核能难以取代的另一大原因是,与煤炭等化石燃料相比,核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高效而清洁的能源。它不仅为人们生产与生活提供重要动力,更是人类减少依赖化石燃料,应对气候变暖的一个难以取代的一大支柱。
再次,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核能也占有较大优势,如太阳能和风能等仍然处于开发的初始阶段,不仅生产成本较高,而且发电量有限,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们还难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巨量需求。
当然,核事故一旦发生,即会造成严重后果,福岛核爆炸为各国的核能发展提供了严重教训,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不能对核安全掉以轻心。
人们应该看到,这次严重泄露并非不可避免。事实上,这次事故不仅缘于天灾,也伴有人为失误。首先,人们得承认,福岛核电厂经受住了大地震的严峻考验,但它的备用柴油发电机暴露于室外,未能经住海啸的冲击——电缆被冲走,柴油受污染。因此,只好退而求其次,启用备用的储电池发电机来冷却反应堆。而储电池在8小时后电力耗光而停转,致使冷却系统完全失灵。另一失误是在抢修时,误将进水阀门关闭,一时阻挡了冷水进入反应堆实施冷却。而由人工进行海水冷却又产生了大量氢气,引发了数次爆炸。这一切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更为不同的是,日本福岛的核电厂建于40年前,采用的是沸水反应堆,需要循环水来冷却。但现在的新技术,比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核反应堆使用的核燃料已不再是浓缩过的铀,而是自然状态铀;其冷却系统使用的是更为安全有效的重水。这就可以避免发生类似危机。
其实,人类是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前行的。《华尔街日报》近日的一篇社论写道: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面,我们不能因为发生撞机就不再乘坐飞机;不能因为墨西哥湾漏油就停止石油开采;不能因为挑战者号爆炸而停止太空探索。我们完全可以从日本核危机中认真汲取教训,推动技术进步,而不是让它将我们吓倒。同此前的任何灾难一样,无论它多么巨大,都将挡不住人类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