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去香港旅游受到热捧;五年前,到香港购物场面火爆;2011年,赴港融资正成为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新时尚。 对于遇到动咎数以亿计的再融资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的A股市场来说,这种新时尚可谓正逢其时;而对于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的海外投资者来说,“中国概念股”尤其是金融股也正是其锁定财富的重要砝码。 昨日(3月15日),中国平安宣布了其规模近200亿元的定向增发H股方案。此前,光大银行董事会已同意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申请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与光大银行几乎同时,民生银行决定把A股非公开发行的原方案调整为A股发行可转债加H股增发的新方案。此外,中信银行去年已经表示,2011年将通过A+H配股的方式进行融资。 由于近年来对再融资过于疲惫,A股市场对于金融股的股权再融资有一种本能的排斥。与此不同,H股市场对于中资金融股反而有着较高的认同。 民生银行宣布新融资方案后,从二级市场反应来看,不仅没有出现A股市场常见的一提再融资股价就连续暴跌的局面,当日H股反而在经过了对再融资消息的消化后先抑后扬并以红盘报收。光大银行的H股发行计划也获得了分析师和专家的普遍认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光大银行H股发行主要是因为伴随着巴塞尔资本协议III的实施,我国银行业监管要求不断提升,通过发行H股进行融资,以打好坚实的资本基础。此外,中信银行的A+H配股计划也获得了中信银行外资大股东西班牙BBVA的明确支持。 事实上,金融股的再融资要求有着相当的合理性。金融危机后,监管部门提高了对于金融企业资本金的监管要求,资金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已经相当于血液,有消耗就必然需要补充。于是,金融企业只有两个选择:其一,业务转型,减少资本消耗;其二,保持发展势头,但再融资难以避免。 两会期间,笔者曾与多位金融界政协委员就金融企业业务结构转型展开探讨,发现金融业的转型之路虽然已经启动,却不能一蹴而就。一般企业每年的转化率多在1%-5%之间,所谓第一个选择理论上容易,实施起来却需要时间。可以说,虽然方式可以选择,但融资这一现实选择短期内却难以避免。 于是,“赴港再融资”从无奈出发,并在成为时尚的同时成就了多赢的局面。 一方面,由于金融股的H股股价往往较A股溢价,因此选择在H股发行股本,金融企业能够获得更多资金,同时A股市场也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使得国际上的很多资金急于寻找保值增值的投资标的业绩迅速增长的中资金融股自然是很好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观点认为,类似平安这种以折让价出售股份的定向发行方式会令现有股东权益被摊薄。但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事实上,给予承担更多风险的“批发大户”以价格折扣无论在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中都十分常见,只要折扣合理就并无不当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