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3·15,是消费者维权的日子。虽然我们正在努力使得天天都是3·15,但是,似乎不见效果。消费者还是认为只有3·15才能引起监管部门、商家对消费者权益的重视、关注,商家只有3·15才惧怕消费者投诉和曝光。据北京市工商局对外公布消费投诉总体情况显示,“3·15效应”导致每年3月份的投诉总是出现高峰期。 这几年,在打击坑害消费者的假冒伪劣产品上力度越来越大,中国大陆的整个消费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一两年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包括垄断性行业里的产品、服务质量出现了下降迹象。许多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用等级直线下降,甚至有消费者“宁可信其假、决不信其真”的情况,比如:前不久出现的“皮革奶”,尽管权威部门再三解释是前几年的事件,现在已经消除了,但是,仍有很多消费者不敢买中国大陆的奶粉,而转向港、澳等地抢购。 假冒伪劣产品为何越打越多,服务行业侵害消费者权益为何日益突出呢?原因是多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某些地方政府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原因还是在GDP政绩考核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为了发展本地经济,为了本地GDP政绩,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舍不得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流通下狠手,甚至出现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这是假冒伪劣久打不衰、久经考验的根源。 第二个原因是监管不严、管理混乱,没有严格的标准化管理。现在争议很大的食品添加剂问题,到底有无危害,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消费者无所适从。比如:馒头增白剂,到底有无危害,再比如,转基因食品问题,至今没有定论。这就导致了消费者对普遍食品出现了信任危机。 最后一个原因是垄断造成的。水、电、气、油、通讯、金融等都是国企垄断经营的,凭借其财大气粗,屡屡发生店大欺客现象,也是服务业侵害消费者权益最为集中的领域。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必须转变考核机制,必须转变与官员政绩考核挂钩的项目,即:弱化GDP考核,将民生状况、食品安全情况等作为地方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其次,严格监管,重拳打击假冒伪劣生产商、销售商,大大提高其违规成本。同时,必须统一标准,克服过去政出多头,给市场发出错误、混乱的信号。最后,下决心破除垄断,创造一个公平规范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