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与世界经济选择
2011-03-14   作者:亚夫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据最新报道,日本气象厅13日将日本东北部海域前两天发生的大地震,上调至里氏9级,这是迄今为止有观察记录以来世界最强的地震。这场地震造成的灾害不是单一的,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时还难以评估。不过,以今天的科学技术和世界经济与金融的组织化程度,要战胜这场灾难,是完全有条件的。
  本周一,是全球各大市场在上周末日本发生地震以后的首个交易日。面对这场灾难,国际社会现在需要做的是,密切关注市场动向,采取适当措施,有效遏止金融投机大鳄利用自然灾害大肆做空,发灾难财,造成人为的市场波动,给世界经济增添新的麻烦。
  当然,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全球经济与金融的高度组织化,为抢险救灾、灾后治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对这场大地震以及伴生的灾害带来的种种破坏,做科学、冷静、客观的评估。同时,还应对这场综合性灾害的发生,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为世界经济的新平衡,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
  综合起来看,这场日本大灾难与其他地方不同,它之所以被称为综合性灾难,是因为同时并发了金、木、水、火、土等五大破坏。首先是土——地震,其次是水——海啸,次之是火——多地爆发焚城性大火灾,再次是金——核电站泄漏,再次是木——核污染或引发的农作物等生态问题。
  另外,在时间点上,这场灾难也有其特点。它不只有瞬间的地震爆发,还有持续性的伴生灾害,这些灾害通过各大媒体的直播,让全世界看到了它的演变,这也是罕见的。而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海面上巨大的漩涡,其中心点居然是由水花与水面构成的“双鱼太极图”,这个图像反映了一种极端的能量冲突。
  这是非常惊人的画面。它有什么寓意呢?
  这幅“双鱼太极图”第一次以大自然的表现方式,让现代人看到,原来中国古人发明的“双鱼太极”并不是一种完全抽象的东西,也不是一种无稽之谈的神话,而是对能量冲突与转换的高度概括,是得之于自然,又反映自然的真实写照。而这种灵光乍现,居然在一场大灾难中出现了。
  从历史上看,通过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来探究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方法。中国人有所谓“河出图、洛出书”的故事,又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以定法度的做法。中国人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和谐处世观,虽然在细节上有可扬弃的地方,但其核心价值至今仍在。
  反观三百年来的工业文明,虽然它对人类进步贡献巨大,对解决人类物资的匮乏有极大帮助,但是工业文明有一个致命伤,就是它对能源的消耗、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工业文明基本上又是单向的,非循环的,是以削弱自然为代价的,其结果便造成了当今地球生态的极其脆弱。
  比如,从这场日本大灾难看,就很能说明问题。这次日本大灾,除了由地震、海啸引发的自然冲突之外,其他三类灾害,如焚城大火、核泄漏、核污染等,都跟工业文明有关。而后三类灾害的威胁不仅有瞬间的破坏,更有持久的损害,因此这类灾难一点也不亚于由地震、海啸引起的破坏。
  从这一点上看,今天,国际社会在与日本人民携手救灾的同时,也要思考未来经济的走向、发展的走向。具体而言,有短、中、长三方面的问题,需要探讨。
  短期首先要稳定各大市场,稳定全球经济。特别是国际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金融与商品期货市场。要通过适度的市场干预,来遏制市场投机势力利用日本大地震来发灾难财。只有稳定市场预期,才能维护来之不易的全球经济复苏萌芽。
  中期要考虑全球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问题,从能源、矿产,到粮食、饮用水安全等等,不仅要在分配环节引入市场机制,而且也应该在使用环节引入节约制衡机制或环境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可以通过类似于“碳排放交易权”的方式,实现市场化调节。
  长期要考虑网络信息化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摈弃由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在少数发达国家造成的奢侈浪费型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贯彻到现代经济的各个环节。而由此引发的新的生产与商业机会将是巨大的、革命性的。
  因此,中国提出的转变增长方式,不仅是中国的课题,也是世界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地球生态得到适当修复,使自然灾害降低一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日本地震赔付或超百亿美元 2011-03-14
· 受日本地震影响美元将面临压力 2011-03-14
· 日本地震波:A股短期或受冲击 中长期趋势不变 2011-03-14
· 商务部提醒对外投资合作企业密切关注日本地震 2011-03-12
· 搜救犬增援日本地震灾区 2008-06-16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