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保,有这样一句无奈的话:“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这也是对一些地方政府环保态度的形象刻画。忙起来不要,自然有不要的理由。这个理由的背后,有认识不足的因素,但更有政治伦理的问题,那就是,是否真的对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负责、是否真的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
这两天,媒体上有一个说法,叫做今年两会劲吹“环保风”,报道列举了两会的许多环保措施,比如环保手提袋和购物袋、环保纸张等等;在3月12日环保主题的记者会上,从宏观的“十二五规划”,到微观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同样吸引着公众的眼球。
的确,环境太重要了,环保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仅就最近以来,从“血铅事件”到含镉大米,环境污染早已不是普通的空气污染等问题,而是扩展到了重金属、深入到了土壤;环境污染也不仅是简单的山清水秀问题,而成为一个关系到和谐稳定的社会问题。
去年有人在反思安全生产时,提出过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质问: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
“开宝马,喝污水,这是对现代化的讽刺。”其实,对于各地来说,未必意识不到环保的重要性。但细究起来,问题却恰恰出在了“宝马”身上。比如,那些开宝马的人,是否真的在喝污水?再比如,那些喝污水的人,是否也从环境污染中确实获得了好处,哪怕是眼前的利益?
答案似乎不言自明:“企业污染、政府买单”,这样的模式虽然为人诟病,却在相当一部分地方依然存在;老板赚钱、群众受害,这样的现实在每一次环境污染事件中似乎都能看到。
这也恰恰是当下环保的困境。企业的污染,能够推动经济的增长;而环境的破坏以及老百姓的健康,作为“隐性伤害”,却很难有量化的指标,也很难对前者形成制约。在记者招待会上,环保部张力军副部长直言:“简单地说,要发展,不保护环境,确实是很容易。要保护环境,不搞发展,也很容易。”难在哪儿?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难在对“污染利益”说不的勇气。
关于环保,有这样一句无奈的话:“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这也是对一些地方政府环保态度的形象刻画。忙起来不要,自然有不要的理由。这个理由的背后,有认识不足的因素,但更有政治伦理的问题,那就是,是否真的对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负责、是否真的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否则,不管是“生态立省”“青山绿水”的口号多么响亮,最终依然可能落了空。去年,在节能减排指标的考核压力下,不就有一些地方搞出“拉闸限电”的闹剧么?
因此,在环保领域,一方面不仅需要建立起一套更加科学量化的指标体系,更重要的是还要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树立起执政为民的意识。对于前者的考核,可以“数字化管理”实现,而对于后者的考评,说到底,则是要从老百姓的日常感知中去寻找,要通过加大对群众发言权的角度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