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被称为世界性难题,具体到各国,难处又各不相同。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有自己的实际难处。3月9日,五部委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答记者问,给了我们信心和期待。 中国医改的难处,其实就是百姓面临的难题,一个是看病难,一个是看病贵。所谓医改,说一千道一万,其实就是解决这两大难题。难题解决了,让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医改就成功了。 百姓为什么看病难?为何大家都奔大医院去?不能怪百姓都贪慕大医院,实乃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信任。也不能怪基层医疗机构,它要高层次医疗人才?没人。要医疗设备?缺乏。归根结底,就是财政投入不够。没钱,什么也干不了。 看病价格不菲,超过百姓承受能力,细究下去无非就是药太贵,患者自掏腰包的比例多。得个大病的,就返贫了。怪医院收费太高?医院也得养活自己。怪单位报销比例太低?有的单位也不堪重负。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财政投入不够。有钱,就有办法。 抓住医疗难题的实质,又有了日益充足的投入,医改难题就有望破题,因为投入是撬动医改的杠杆。从几位部委负责人的回答,到正在逐步推进的医改,再到中央和地方财政不断增加投入看,这个杠杆正在起作用,正在显示它的力量。原因就在于,我们学会花钱了。无论花钱的大方向,还是花钱的着力点,都表明医疗坚冰将破。 破解看病难的问题,应促使百姓的一般病都愿意去小医院,而且在小医院都能看得好。把农村和城市社区这些基层医院做实了,在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管理各方面都过得去,让百姓放心,这就是投入的“强基层”。 破解看病贵的问题,得从三方面减负。一个是把价格降下来,基本药物制度能够发挥这个作用。一个是让百姓少掏点,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能提供基本保障。一个就是大病统筹。得了大病,国家社会托底,百姓就无后顾之忧。目前逐步实施的对儿童“两病”、妇女“两癌”的大病统筹,其更大的社会效果就是让百姓安心了。这就是投入的“保基本”。 这两个方向的投入和目标的实现,没有一整套的制度机制来保障,是不可想象的。也只有科学的制度机制,投入才会持续起作用。因此,投入本身需要一定的制度机制,同时又要致力于建设消除看病难、看病贵的机制。比如,公立医院不许营利,有效投入保证了这一点。再比如,公共卫生均等化,财政投入就必须依此原则向薄弱地区、环节倾斜。 当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会就此解决,我们也不可能就此高枕无忧。这并不现实,也不客观。重要的是,顺着这个方向思路改下去,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