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第 38 期 2011.3.9■■

在“支出压力很大”的形势下,保民生成为今年财政支出的重要落点。根据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我国公共财政正在回归其“民生财政”的本质,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推进“民生财政”,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财政回归“民生”本质
 新闻回放
公共财政继续向民生财政回归
经济参考报 2011-3-7
  根据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合计10509.92亿元,增长18.1%;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安排9884.5亿元,增长15.2%;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7310亿元,增长15.3%。此外,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支出也与民生密切相关。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同时,财政将压缩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用财经纪律约束党政机关过紧日子。
2011年民生开支占中央财政支出2/3
新华网 2011-3-7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中央财政用于民生的开支,今年将会占到中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
 视 频

谢旭人:2011年财政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下降

 微博评论
· 财经评论人 余丰慧
   财政部长谢旭人说:今年民生开支将占中央财政支出2/3左右。公共财政本来就是民生财政,财政支出向民生不断倾斜,说明我国公共财政正在回归其本质。只有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
· 网友“杨建国”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有计划地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这些都需要加大财政投入。
· 网友“蝴蝶笺”
   两会正开,振奋人心的消息不断发布,三分之二的财政支出为民生,保障住房覆盖率占20%,物价稳定是今年的重点等等,都是民心所向的大事,让人惊喜也让人担忧,会开完后能否更让民心热血沸腾。
· 网友“咬咬虫子”
   十二五期间,国家战略已经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到“以民生建设为中心”上来。
· 网友“重回珠海”
  民生开支的标准是什么?承诺支出比例由谁监督?
王石川:“民生财政”是财政本质的回归
   翻检历史,也许从没有哪个年代像今天这么强调民生。 公共财政本来就应该是民生财政,财政支出向民生不断倾斜,说明我国公共财政正在回归其本质。明确规定民生支出占中央财政三分之二,让这种回归有了更具体和明确的目标。[详细]
徐光木:让民生支出持续增长成为财政目标
   为了实现扩内需、保民生的长远和动态目标,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一年做到民生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而且还需要做到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的逐年持续增长。[详细]
冯雪梅:让财政预算为权利埋单
   关注民生,就是关注权利。花多少钱在民生权利的保障上,能看到一个政府的执政理念的优劣,执政能力的强弱,管理方式的好坏。公平公正不只是报告中的关键词,它关乎民众的幸福,关乎社会的和谐,也关乎国家的稳定。[详细]
民生财政的“加减法”
南方都市报社论:公共服务均等化考验民生财政的效果
  因为公共服务的性质使然,能够改变情势的只能是增加财政投入,填补财政欠账,以民生财政大力追赶公共需求。 财政在决定了民生优先的投入次序后,在理论上会提高整个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但并不意味着一定就能实现服务的均等化。[详细]
瞿玉杰:民生财政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
   在改善民生方面,中央财政在坚持做“加法”的同时,也不妨做做“减法”,比如适当降低居民个人和中小企业过重的税负,比如大幅降低公路通行费等收费标准、切实降低物流成本,等等。[详细]
盛大林:民生支出的“纯度”尚需提高
   “2/3”是把“三农”支出、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农业水利、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都算进去了,可是,返还和转移到地方的资金并不一定都用到民生上,而且农业水利、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方面只能算是“泛民生”领域。[详细]
确保民生财政不走样
杨涛:让公共财政沐浴规范化透明化阳光
  客观地说,现代各国政府都可以被视作是一种特别的主体,具有预算规模最大化、预算透明度最低化的内在冲动,这也符合经济人理性选择的假设。所以,政府财务报告的改革完善,不能只靠政府自发推行,更要靠人大、政协和社会公众的督促,并且以法律形式明确下来。[详细]
冯海宁:如何确保民生支出不“出轨”?
   公共财政回归民生财政,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是合理分享经济增长果实的务实之举。要想让民生支出不再 “出轨”,除了行政监督、审计监督之外,我以为,至少还有四种办法。[详细]
马振国:替巨额民生支出防好“疫”
  政府要让达中央财政支出2/3左右的民生支出,在未来一年发挥重大作用,必须做好这笔巨款的防“疫”工作——提防贪官污吏的吞噬和“面子工程”的浪费。若是全国上下一起努力,替巨额民生支出防好了“疫”,上利于国前途、下利于民生工程建设。[详细]
经济参考网综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美编:张小洁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