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三门峡市委书记李文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一五’期间,全国农村的水、电、路以及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十二五’期间应该加大力度、想方设法,保证农民也能住上好房子。”(人民网3月7日)这话儿,说到了农民的心坎上。
房子问题、房价问题,这些年说得够多。从政府的工作报告到民间的街谈巷议,从媒体的热点追踪到各方利益代表的激烈交锋,可谓铺天盖地。可是,除了少数进城务工而不想返乡的人,除了少数因子女留在城里而举家迁移的家庭,对绝大数的农村人口而言,城市里的房子还真和他们没多大关系。
在广大的乡村,自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农民都是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申请获得一小块宅基地,自行投资、自行设计、自行建造房屋,建大建小、建多建少、建好建坏、建牢建歪,全凭自己的实力与好恶。既无统一的设计规划,更无相应的政策补贴。尽管一些富裕地区和富裕家庭也盖起了舒适漂亮的小洋楼,但毕竟是少数,与大多数农民的住房“幸福指数”并无干系。今年春节,我参与了“新春走基层”活动,在中西部地区的广袤乡村,发现许多人还住在解放前先辈留下的土坯房、茅草屋甚至洞穴中,其阴冷潮湿是久居高楼大厦者无法体味与想象的。
与住房问题经常被一并提起的,还有供水问题以及供暖问题,这些也都是与农民无关的城市问题。要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中央的决策;要提高全民的幸福指数,是今年温总理在政府报告中的承诺。让农民朋友住上好房子,也是个很大的民生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
如何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呢?单单靠农民自身的力量与地方政府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李文慧介绍三门峡市的做法是规划先行、产业带动与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相结合,这应该算是一种有益尝试。我个人认为,中央政府还应像在“十一五”期间对待农村的水、电、路问题一样,政策上明显倾斜,财政上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