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财政”是财政本质的回归
2011-03-08   作者:王石川(江苏,职员)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今年全国财政支出规模将达100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这是我国年度财政支出首次超过10万亿元规模。在“支出压力很大”的形势下,保民生、减差距、压经费成为今年财政支出的重要落点。根据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
  民生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浓墨重彩的华章,是代表委员的“永恒话题”。翻检历史,也许从没有哪个年代像今天这么强调民生。民生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它是“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人民的生命”,它“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在此语境中,今年民生支出将占中央财政2/3,无疑振奋人心,具有积极的正面导向作用。
  去年,全国财政收入迈上“8万亿元”台阶(83080.32亿元),今年,财政支出将进入“10万亿元”时代。基于此,国家有足够实力将公帑花在民生上,而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攀升,国家的民生投入将是天文数字。我们看到,民生投入基本集中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三农、环境保护等方面。可以预期的是,一旦这些真金白银落到了实处,并发挥了效用,老百姓所期盼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失有所助……”将不再是飘渺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深有所感的美好现实。
  全国人大代表艾洪德说,“只有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百姓才会有越来越强的幸福感,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有最坚实的群众基础。”斯言诚哉!在欣慰于民生支出将占中央财政三分之二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三点现象:
  其一,确保投入到位,并且钱花在刀刃上。正如全国人大代表陈先森所称,巩固提升民生工程、提高群众幸福指数,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财政支出要向困难群体倾斜、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诚然,投入得越多,越预示着资金使用时越繁冗。换言之,天文数字般的资金投入,还伴随着风险,一旦不严格监管,在具体使用时就会生发腐败。对财政预算和支出实行严格且公开的审查、监管、审计,是确保实现“民生财政”的关键。
  其二,避免“民生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其实,中央的资金投向十分明确,即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方面,但就怕许多工程不是民生,却被打着民生的旗号大肆兴建,即“被民生”。在去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陈万志就直言:“现在民生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如很多县都在建设规模宏大的剧院、体育场,这肯定也计入民生投入,但不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享有。对于‘民生财政’的评价,必须由老百姓作出,不能让老百姓‘被民生’。”
  其三,防止民生政策“上头热、基层冷”。应该说,中央对民生投入可谓不惜血本,但平心而论,要完成一系列民生目标,仅靠中央投入远远不够,按照惯例还需要基层的资金配套,以及具体落实。但是,有的基层宁愿把钱花在看得见的形象工程上,也不愿把钱投向看不见的民生工程上,盖大楼不差钱,投入到民生上就大喊没钱。此外,还需要节省开支,开源节流才能有更多的钱用到民生上。
  公共财政本来就应该是民生财政,财政支出向民生不断倾斜,说明我国公共财政正在回归其本质。明确规定民生支出占中央财政三分之二,让这种回归有了更具体和明确的目标。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2011-03-08
· 公共财政继续向民生财政回归 2011-03-07
· 公共财政继续向民生财政回归 2011-03-07
· 张平:十二五规划亮点是民生优先 2011-03-06
· 创新驱动转型 成果给力民生 2011-03-04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十二五”开好局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思想]通胀是资产价格泡沫的杀手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