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攻坚求解三不难题
2011-03-07   作者:中国证券报社评  来源:中国证券报
 
【字号
  放眼“十二五”,中国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突出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难题。中国证券报认为,作为共同的行动纲领,“十二五”规划就是要指引全社会努力求解与化解“三不难题”,引导经济社会继续又好又快发展。
  “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以收入作为衡量标准,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但后来又逐步拉大,2010年扩大到3.23∶1。从绝对差距来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2010年则达13190元。
  区域发展差距同样明显。2010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41.7%,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固定资产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2.6%、22.2%和11%。
  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形成了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以及获得教育、医疗、文化服务等公共资源的不均衡性,成为经济社会主要矛盾所在。
  “不协调”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对经济拉动作用的不协调,二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协调。
  “三驾马车”之间的不协调有其历史原因。正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所言,“十二五”之前我国的战略机遇是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上升所造成的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生产能力,我国正是抓住了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崛起为全球制造大国。但是这一发展路径也形成了我国经济对投资和外需的过度依赖。这种发展路径到“十一五”期间已开始走下坡路。
  三大产业的不协调有恶化之势。2000年,三大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分别为15.06%、45.92%和39.02%,到2010年,三大产业的占比分别为10.18%、46.86%、42.96%。
  “三驾马车”和三大产业的不协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直至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瓶颈,开始压制我国经济的发展势头。
  “不可持续”主要体现在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对发展的制约。“刘易斯拐点”的加速到来、土地供应的紧张、全球资源品价格的上涨以及环境气候问题受到全球范围的关注,意味着我国的增长动力必须从前三十年的规模红利向制度和劳动生产率的红利转变。
  中国证券报认为,“三不难题”已成为横亘在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三座大山”。“十二五”规划所引领的发展方向,正是为了求解、化解这“三不难题”,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落脚点。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扩大内需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扩大内需可以改变我国内外需失衡和过度依赖投资的现状,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同时,扩大内需可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扩大内需的根本之道在于改善民生,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这需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增加政府在教育、医疗和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投入。
  相比于外需而言,内需对我国经济的驱动力更加可持续,降低投资对经济拉动的作用,也有助于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当然,发展方式转型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下大力气从多个层面进行改革攻坚。一是扭转地方政府唯GDP论的政绩观,加入劳动生产率、单位能源产值、城乡一体化、环境等方面的指标。二是改变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三是改革建立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相适应的财税和金融体制,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构建多层次和低风险的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体制。四是建立健全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资源品定价形成机制,促进结构调整和“两型”社会的建立。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发改委:十二五将实现保障房覆盖率达20% 2011-03-06
· 张平:"十二五"规划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2011-03-06
· [快讯]张平:"十二五"规划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2011-03-06
· 6日14时 发改委负责人谈"十二五"规划纲要 2011-03-06
· 发改委就“十二五”规划纲要答问 2011-03-06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十二五”开好局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思想]通胀是资产价格泡沫的杀手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