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5日上午9时,温家宝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了“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温家宝说,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 7%这个数据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温总理日前与网民在线交流时,就首次透露“十二五”的经济增速目标拟定为7%。这一数据备受关注,主要原因在于两点,其一,众所周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9.8万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1.2%,从11.2%到7%,降幅可谓明显。其二,这一目标也低于“十一五”规划拟定的7.5%,而且是近20年来各“五年规划”中较低的一个目标。 经济增速调低是件好事,这是对GDP的淡化。当然,适当地放低速度,不是不再追求GDP,而是更加追求质量和效益的经济增长。换言之,不单纯追求数量,而更讲究质量。当前,我们正在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和转方式、调结构互为一体,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哪怕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一些,从长远看也是值得激赏的好事。因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正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吕本富认为,“(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是比较粗放的,靠拼资源、大量消耗土地、搞人海战术获得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局面。” 旧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再也不能继续了!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增速,后果显而易见,用总理的话说就是,“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高速增长、盲目铺摊子,那样就会造成产能过剩,环境资源压力加大,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总理的话是烛照现实的肯綮之谈,因为这样一来,即便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这代价最终必然由老百姓承担,近年来一些地方环境遭到巨大破坏,当地居民身染疾病,就是教训。 片面追求经济增速,还会导致一些官员患上GDP崇拜症。在有的官员看来,GDP就是指挥棒,GDP上去了,政绩就有了。为了追求GDP,甚至不惜造假。国家发改委在给全国人大呈递的报告中就提出:“近些年来,GDP被广泛用于各种形式的政绩考核,少数地方政府尚未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致使地方统计数据往往存在系统性高估的倾向。” 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没有道理,如果发展带给老百姓的不是福祉,而是伤害,或者伤害大于福祉,让老百姓感到痛苦、受到折磨,没有幸福感,那么这样的发展就没有意义。前不久,相关专家通过为期3个月的调研、统计、计算,绘制出了“2010年全国各省、区、市GDP含金量排名”。这种排行榜讲究的是“GDP的含金量”、“人性化的GDP”,指向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幸福感”,这样的排行榜就很有意义。 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宁可牺牲速度、牺牲GDP,也绝不牺牲生态和质量。这就需要健全考核方式,增加对民生指数的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