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降低GDP增速?如何在经济软着陆的同时兼顾民生?这是近来学界和媒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看来,要把“十二五”期间的GDP增速降到7%是一种大趋势。 仅从数字本身而言,年度经济增速7%是近年来所有“五年规划”中较低的目标。一般而言,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代表了经济景气程度,因此表面看来,增速应该越高越好。但此次经济增速的调降,理应赢得叫好声,因为主动放弃数字增长追求,意味着中国战略结构调整的开局。但与此同时,战略调整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转型阵痛,如何对此做出事前安排,应被提上议事日程。 事实上,此前中国一直以GDP增长8%为政策目标。但从实际来看,这其实只是GDP增速的下限。经济增速的适当调低,有助于修正“唯经济增长”的政策导向。在坊间,GDP一直被戏称为“搞地皮”,因为房地产市场投资占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半以上,当地政府要想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只要房地产行业持续增长就基本可以大功告成。对经济增速的追求,最终成为部分地方政府盲目攀比房地产市场繁荣的根源。调降经济增速目标,意味着各级政府完成指标的压力减轻,能够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众更需要的领域,比如财产收入增长、社会福利提升、保障房建设等。 但需要提醒的是,维持基本经济增速又是保持稳定的前提。由于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宏观经济必须要保持一定增速,以保证基本的就业岗位。历史经验表明,一旦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失业就会成为现实压力,这一问题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一些人喜欢把GDP的快速增长和民众的幸福感对立起来,似乎GDP涨得快是以普通人的幸福为代价的。实际上,GDP增加带动了人们薪资的增长和就业机会,而GDP增速放缓在督促政府改善民生的同时,也增加了普通人就业、生活的压力。 把经济总量增速由8%微幅调整为7%,堪称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起点。但在短期内,经济增速放缓也需要在经济总量增长与百姓福祉之间实现共同增长,让全民财富都可得以积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已经达到全球第二,但是人均财富却依然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可以说,经济总量是“奥运金牌数量”,而人均水平则是“中国足球水平”。所以,从GDP增长到人均财富增长,是实现战略调整的核心目标,其政策要义就是减税让利、开放市场竞争、鼓励中小民营经济发展。 在财政投入上,当务之急是要填补政策短板。温家宝总理最近特别提到将要提高个税起征点,我们期望借此实现社会财富分配的新转机,让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逐步变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