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建设幸福城市,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成为今年地方两会的热议话题和施政导向,如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重庆提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 那么幸福城市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笔者很赞成广东省长黄华华说的话“幸福要有一套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指标。”信哉斯言,只有广大市民都说幸福,城市才是幸福的。记得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城市幸福吗?请问问乞丐。”居人篱下的乞讨者是城市最位卑一族,如果连他们都有幸福感,城市焉能不幸福呢? 近年来,城市幸福指数评选成为时髦,如国家统计局连续四年评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但每年都受到一些网民可信度质疑,关键原因是对城市底层的民众调查和信息取样不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困难群众对城市的冷暖和酸甜苦辣感受最具体、最敏感、最强烈,他们觉得幸福,这个城市肯定是幸福的。 增强幸福指数被许多地方写入“十二五”规划,这说明打造城市幸福已成为执政者和老百姓的共同期待,反映了广大群众在物质条件改善后更高的幸福追求,也反映了执政者在高层次上谋求民生利益的愿景,两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令人欣慰。 但正如黄华华所言,建设幸福城市要有一整套绝大多数市民所接受所认可的考核指标,而不是空喊口号。尤其要躬亲下问包括农民工、乞讨者在内的底层民众,他们说幸福,城市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一个广义概念,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悟会有差异,幸福城市的标准可能包罗万象,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但笔者以为,核心指标应是老百姓收入年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改善,保证群众获得比较满意的收入是幸福城市的“纲”,纲举才能目张。据国家统计局信息,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40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迈向高收入国家,但国民工资并未“高收入”。不久前召开的辽宁省政协会议上,不少政协委员批评“GDP像火箭一般往上蹿,百姓收入增长却慢如蜗牛”。 此言切中要害,如果百姓收入继续如同蜗牛爬行,建设幸福城市就没什么意义,毕竟在高成本的城市,大多数工薪阶层收入无明显增长,他们就无法体味到物质生活的幸福。故,打造幸福城市的重中之重是富裕百姓的“钱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