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凸显农业发展思路亟待转变
2011-02-23   作者:陆志明(交通银行金研中心研究员)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2011年初北方冬麦旱情再度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推到了前台。近期媒体的相关报道表明,这一问题可能日趋严峻。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新兴经济体正面临通胀考验,粮食问题突然变得严峻起来;俄罗斯粮食联盟组织表示,俄因遭遇旱灾,2011年2-3月将会出现“粮食赤字”;IMF最近出炉的报告也指出,中国北方冬麦旱情可能会提高对国际粮食市场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高国际市场的粮价。
  虽然目前黄淮、华北地区的受灾面积还未达到2009年1.41亿亩的高点,但实际上今年的旱情却可能比以往更为严重。2009年2月中下旬之后连续出现明显降水,大幅缓解了之前的冬季旱情,而今年2月份降水量仍很有限。且进入3月份之后,冬麦开始返青拔节,对水量需求会有大的提升,此前若不做好抗旱灌溉工作,将直接影响到黄淮、华北这一冬麦唯一主产区的夏粮收成。一旦夏粮歉收,那么粮价、物价很可能会出现滚动上升的连锁反应。
  正如温总理所言,“保粮价”就是“保物价”,粮食安全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北方冬麦旱情充分反映出我国目前的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思路亟需改进。
  首先,粮食主产区的地域分布状况有待调整。由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进,许多传统农业生产大省已经开始从粮食“净流出”转为“净流入”。如传统“鱼米之乡”的江浙沪、“天府之国”川渝等,目前已经大规模向工业中心过渡。
  原本最为优质的粮食主产区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渐减小,而中西部大开发、东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部转移又开始蚕食次优的中部粮食主产区。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中西部地方政府日趋依赖土地财政,而土地财政将会不断侵蚀城郊优质的农业用地。从而使原本捉襟见肘的可耕地面积进一步收窄。目前东南部优质的耕地资源消失,中国农业还可以转向中部,虽然气候和灌溉成本可能有所提高,但仍可延续。而一旦中部也开始进入工业化阶段,西部可供开发的耕地资源极为有限,那么中国的粮食安全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其次,造成目前农业发展后续乏力的主要原因还是市场化程度较低,农业发展积极性不高。我国政府长期以来虽然强调农业是立国之本,三农问题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问题处理中却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以农养工”思路。限制农产品价格,客观上起到了提高工业品相对价格的效果,推动了工业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农业经济始终难以得到正规市场化的发展机遇,政府保护收购价实际上演变为政府“限制收购价”。按照政府目前公布的2011年小麦收购价格,价格最高的白小麦也仅95元每百斤,比2010年上涨区区5元。折合为大宗商品交易单位,亦不过1900元/吨。与2月11日郑商所强麦主力合约1109达到的历史新高2999元/吨相比,实在有点过于廉价。
  这也难怪时常可以听到媒体报道粮食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农民收入增长有限甚至个别地区还出现亏损的新闻。虽然政府与大型企业在上游生产领域实现价格限制,但其真实价格水平还是会在下游流通领域得到体现。这也是为何即便政府保住了上游价格,却始终无法抑制食品价格、甚至通胀在下游扩张的根本原因。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力度,放开农产品价格限制。只有当市场给出合理的价格信号时,社会资源(包括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才会大规模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用地规模不断缩减,农民收入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国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工农业不能协调发展,资源依然向工业不断倾斜,一方面投入产出效率会递减,另一方面也导致农业部门效率持续低下,拖累整个经济平衡发展。目前的农产品供给深受灾害天气影响,并导致价格快速上升,推高通胀压力就是典型的例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贵州休闲观光农业或迎来“黄金发展期” 2011-02-17
· 干旱激发炒作热情 农业板块升温 2011-02-14
· 福建:农业保险为农民撑起“保护伞” 2011-02-11
· 农业部: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 2011-02-10
· 天灾引发“粮忧”热钱“屯兵”农业 2011-02-09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十二五”开好局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思想]通胀是资产价格泡沫的杀手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