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国家税务总局正酝酿降低部分商品进口关税,让这些商品以正常途径进口,防止税收流失。众媒体猜测,“这些商品”首先会包括进口奶粉和进口化妆品等在内。
由于进口奶粉质量相对靠谱,国内越来越多的育婴家庭选择购买进口奶粉。为保护国产奶粉市场及企业,进口奶粉的环节税就越收越高。这时,托人从境外捎带奶粉成了育婴家庭的选择。捎带多了,部分境外商店正常的奶粉供给节奏就被扰乱,弄得当地育婴家庭一时买不到奶粉,于是就有这两天也难说已初步平息的事涉大陆与港澳之间的“奶粉风波”上演。
国产奶粉和乳制品这些年质量丑闻迭出。2008年至今,含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风波未尽,“皮革奶”又粉墨登场。只要经济条件可以承受,当婴儿家长的,有谁还敢拿国产奶粉喂宝宝?
分明是自己不争气,却非拿并不受世界贸易组织特别保护的奶粉“出气”。提高进口奶粉环节税收后,除引出“奶粉风波”不算,鉴于奶粉走私猖獗,以及民众从境外代购弄得正常关税大量流失,有关方面又整出入境时随身携带商品价值过5000元要缴税的规定。只是,越是逆向思维层层设防,漏洞只会越堵越多,并迫使更多民众变着法子为奶粉避税。有学者预估,现行处处设防的思维方式不改,2012年境内居民海外代购规模有可能达到480亿美元。
不过,若说以上酝酿降低部分商品进口税之举,系转变监管方式,向民让利的自觉行为,显然高估了有关方面的觉悟。依笔者揣度,由于国内CPI压不下来,向国外开放部分商品市场,势必作为政府遏制国内通胀的必要政策选项。
这个判断靠谱么?应八九不离十,而且以往也采用过。甚至在计划经济年代,也是经常用来救急。比方,如今年过五旬的中老年国人,都知晓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古巴糖”和“伊拉克蜜枣”抑止“黑市高价”的故事。
以上故事年代太远,说点最近的。2008年5月,CPI已非常难堪,当月28日,财政部发布通知称,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日前决定,自6月1日起临时下调冻猪肉、婴儿奶粉等部分食品的进口关税,下调幅度有50%左右。第二天,摩根大通立即发布报告称:“中国财政部宣布下调冻猪肉等食品进口关税,将促进相关进口食品增长,并通过国内食品价格的走稳以达到平抑通胀的目的。”第三天起,国内分析开始跟进。最后业界普遍认定,此举是为了增加食品供给,控制CPI上涨,力求坚守全年CPI不突破4.8%的控制目标。
舆论对国税总局的“酝酿”普遍表达了欢迎。有人乐观预测,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收入由低到中的过渡期,民众的消费习惯、结构都在发生较大变化,国家关税政策自当适应这一变化,政府对现有消费品档次应重作划分,一些普通百姓也开始消费的进口商品应降低关税,不能再作奢侈品处理,尤其是进口日用消费品更当大幅降税。
作为趋势,该预测肯定对头,但具体到这一回的“酝酿”,究竟是权宜之计还是长远之策,比如“买进口奶粉今后或不再需要代购”之类预判能否坐实,笔者主张先冷眼观之再说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