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政协委员潘耀民的一份提案让很多记者知道还有“馒头税”一说,而且馒头的增值税税率高达17%。潘耀民委员认为,税率过高既不科学,还增加百姓消费的负担,更不利于食品安全。“不能让馒头已经到老百姓嘴边了,却还要再加一道税。”(2月21日《济南时报》)乍一看新闻报道,不免令人大吃一惊,居然还有“馒头税”一说。但事实上,确切地说,并不存在单独的“馒头税”,所谓“馒头税”是指馒头生产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乃是一种符合国家税制的正常税收。如果消费者是从零售网点购买的馒头,那还要缴纳营业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税等税费。而媒体在报道时凸显“馒头税”,实际上有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但与此同时,也让消费者了解到,一个馒头所要缴纳的税收有多高。在通胀上升周期,也该给馒头之类的生活用品减点税,以减轻民众的负担。 从新闻可以看出,潘耀民委员所在的济南民天面粉公司,属于一般纳税人的标准,因此适用于17%的增值税率。但由于馒头只是将面粉经简单加工而制成,工艺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也低,再加上馒头生产企业和手工作坊众多,竞争极为激烈,利润率也很低,对于正规大型企业来讲,17%的增值税负担就比较重了。因此,潘耀民委员连续三年的提案,都是请求政府部门能够考虑馒头加工企业的情况,降低增值税率至13%,以减轻企业的负担,从而降低馒头生产成本,让消费者也能从中受益。 潘耀民委员的减税提案,虽然主要是从自身企业的角度出发,但也指出了一条控制物价、抑制通胀的路径。随着CPI指数的逐渐攀升,通胀预期越来越高,亦成为政府部门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要想方设法加以抑制,以降低对国民经济和民众的伤害。而且,在物价轮番上扬之后,最终已波及到粮食领域,关系到民生日常消费,必须受到重视。 从历史经验来看,粮食价格的快速上涨,对民生影响很大,也是所有人都无法规避的通胀风险。因此,通过减税的方法来实现对物价的调控,实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抵御通胀风险、应对经济危机,表面上看方法有很多,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两项——开源与节流。但在我国,由于受限于经济体制,法制环境并不臻于完善,扩大投资比刺激内需更容易,加税比减税也要容易得多。往往在应对危机的时候,政府部门首先想到的就是加税和投资,却不知道这等于是在火上浇油,放大了通胀风险,延缓了危机的消退周期。因此,在面对通胀和危机之时,理智的选择,应该是降低税率,减轻企业和民众的负担,倒逼政府部门压缩行政开支,从而增强民间的消费力,这将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之一。 所以,在通胀有进一步恶化的风险之时,为了避免堕入经济衰退的泥潭,有必要重新审视经济政策,对涉及民生的行业,进行结构性减税,降低整体国民的税负,同时,严格压缩控制政府行政开支,实施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