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两大世界顶级交易所——纽约泛欧交易所和德意志证券交易所达成业务并购协议。这宗“巨无霸”的并购事件,是否会揭开全球第七次并购浪潮,现在还很难判断,但它对金融机构如何争夺全球流动性、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将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一个半世纪,并购业务在国际资产市场中呈现出周期循环的特征。但每一个周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有些并购活动甚至重新定义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而且,很多还是当时监管强化所催生的。我想这次并购事件的意义也非同小可,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美各国政府对金融机构加强了监管,单靠以前繁荣时期获取收益的盈利方式吸收流动性的做法,将面临交易成本上升的考验。而跨区域进行横向并购,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各国(地区)的资金和金融资产,凸显规模优势。事实上,这种以做大规模为目的的横向并购,早在1890-1907年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中,就已反映出来了,其结果,是引发美国政府出台了制止依靠并购,形成托拉斯组织阻碍竞争行为的监管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次跨境并购战略,既能够规避本土监管制度的约束,同时也能够增加各国政府对跨境金融业务监管的成本,从而达到证券交易商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其次,全球经济虽然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基本面的好转格局还没有形成。因此,最近一系列的跨境并购,都反映了金融机构试图避免在本国和本地区业务集中扩张所带来的投资风险。按理说,发生在1916-1929年的并购浪潮,最适宜金融危机洗礼后,对成本敏感的金融机构。那时,并购多数是纵向并购,它与横向并购相比,能够增加产业链整合后所发挥出来的巨大的成本节约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但是,就是因为本国和本地区基本面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所以,使得所在地区的金融机构没有采用这种并购战略。
第三,我们不能排除美国这次持有股本比例较低的背后,是否有着更深远的反收购战略意图。今后会不会在国际的资本舞台上再次出现曾在1960-1971年之间发生在美国的第三次敌意收购浪潮。从这个意义上讲,轻易地在资本市场上流露出想做老大的意图,很容易陷入更为深谋远虑的投资客所设下的陷阱。资本市场虽然偏好冒险勇敢的人,但它从来没有后悔药可吃。这一点对即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尤为重要。
第四,尽管人人都知道美国金融机构享有“梦之队”的称号,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今天的德国有强大的欧元区支撑,而且,它的并购步伐可能不会停止,甚至会波及欧洲其他国家。也就是说,一旦美国今后要想敌意收购掌握在德国手中的这个新生的“巨无霸”,德国绝对不会像昔日日本那样轻易缴械投降,一定会采取各种“毒丸”计划来捍卫自己的利益。于是,未来收购与反收购之间的较量,将会比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在美国的第四次反收购浪潮更为精彩。
第五,德国证券交易所花血本收购美国泛欧证券交易所,是否想依靠现在德国经济的上升势头,利用目前自己的资金实力,来收购自己的竞争对手,排除自己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我们不得而知。唯一让我感到稍稍不安的是,德国证券交易所花血本控制了欧美大部分流动性,但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阴霾并没有散去,我自己也刚刚从德国考察回来,那里很多学者对今后欧元区大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但人往往在过度乐观的时候,会盲目自信,很容易高估这次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于是,今后一旦意识到今天的付出得不偿失,就很可能出现像上世纪90年代末发生在美国的第五次实业收购浪潮的命运。那时,疯狂追求网络股而进行并购的企业和机构都以破产而告终。
第六,进入21世纪后,机构的强大和跨国特征已经超越了一个企业自身的属性,每一次大型并购的背后,都有经济、政治和利益集团、监管机构以及公共关系的影子。比如,在2004-2008年发生的第六次并购浪潮中,并购交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行业,而且,第一次出现了主权财富基金的身影,金融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开始表现在机构与机构之间的竞争上。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危机阻断了这种并购的发展,今天的事件只是上次并购浪潮的延续。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大胆预期,这次“巨无霸”的出现,可能也会催生全球证券行业的运行模式创新性变革,从而推动全球金融行业早日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
面对全球金融机构正在进行的这场并购浪潮,中国应该充分吸纳其宝贵经验和教训,切忌盲目自大走出去,尤其是参与全球资本运作,更应该牢记:资本市场没有免费的午餐,并用好我们宝贵的资源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