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有车一族改装需求的增多,地处“灰色地带”的改装车行业,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大。但令人尴尬的是,汽车改装在中国却遭遇较低的门槛以及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等的尴尬境地。长远来看,这些问题弊大于利,不是一个汽车大国应有的表现。 实际上,汽车改装的兴盛与否是汽车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汽车文化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组成部分。相关政策及法规滞后、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位等,已成为我国改装车市场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关部门之所以禁止改装车上路,主要是担心违规改装车带来的安全隐患。然而,这并不能阻止改装车市场需求的增多。实际上,在缺乏明确、完善的政策和法规支持的情况下,不少商户以汽车美容、汽车维修等名义从事改装业务,有关部门不但难以对其有效管理,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的权益也很难得到维护。 要根除安全隐患,需加强对非法改装车危害的宣传,让人们更多地认识非法改装行为对车辆的影响。交通管理部门还可以加强路面执法,大力查处驾驶非法改装车的违法行为。此外,还需把好定期检验关,在车辆年审时,采取严格技术措施,杜绝非法改装车通过检验。 同时还应当看到,在符合相关法规的前提下,更应变“堵”为“疏”,引导改装车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可以明确监管责任,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非法改装与合法改装之间的界限,使处于“灰色地带”中的改装车行业步入阳光之下。 针对改装车质量规范、技术方法和检测标准的缺失,相关部门可以参照有关国家标准,明确规定改装车辆技术参数,确立强制性标准,使改装车按照要求完成装配,检验合格后方可上路。 此外,改装车行业自身可以建立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注重改装车领域研发、操作等高端人才的培养,注重安全、品牌和质量,确保设计、配件采购、改装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规范运行。 笔者认为,中国汽车改装即使不像国外那么提倡,但至少也不应该打压,毕竟它是汽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有车一族的增多,升级乃至个性化改装终将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乃至韩国,他们的汽车工业之所以如此强大,不是他们有多么强硬的社会管理机制和手段,而更贴切地说,他们很好地培育了一个市场,一个消费市场和汽车文化相互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