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5日股市大涨的时候,大家就预感到1月份CPI带来的将是一种利好。果不其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1月份CPI同比增长4.9%,尽管高于上月的增速4.6%,但低于市场预期的5.3%。在股民高兴的同时,一些专家学者尖锐地指出,1月份CPI之所以低于预期,其实是因为CPI调整了权重比例。如同为了解决温室效应,将单位由华氏改成摄氏度就可以,是种忽悠。
笔者倒认为,对于这次CPI权重调整要持肯定的态度。以前因为权重构成的不合理,比如因为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导致了食品比重过高、居住类比重过低等,CPI数据被各方诟病。而这次的CPI调整,将居住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降低2.21个百分点。这是往反应实际物价变化的方向做的有益的尝试。千万不要因为CPI没有达到专家们预测的5.3%,就对这种调整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事实上,1月份中国通胀数据低于市场预期,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只上涨了10.3%,低于预期,非调整权重比例造成。按照统计局的数据,即使利用2010年的旧权数构成和2011年按新权数计算出来的八大类别价格指数对1月份的总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是:同比涨幅为4.918%,比用新权数计算的同比涨幅4.942%只降低了0.024个百分点。这说明,权重调整对CPI的结果影响还是非常小的。
当然,你可以质疑统计局的数据,但要明白一直以来的数据都是以统计局的数据作为依据,即使是假的话也是一种同比的假,对1月的CPI数据影响不大。而目前统计局调整CPI权重,将调查网店从5万个增加到6.3万个,都是一种在积极消除统计数据失真的努力。这一点必须要肯定。
目前的关键是决策层在做决策的时候,要明白CPI权重调整对数据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瞪着CPI就做决策,而是要透过CPI背后的数据和权重来对症下药。不管CPI是4.9还是5.3,都表明目前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巨大的。既有输入性通胀的影响,也有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更有目前粮食是否丰收的影响。所以不需去纠缠于4.9与5.3,一是要继续看几个月的同比和环比变化情况,一个是要进一步收紧流动性。事实上,春节上班第一天就加息,第二天国务院就召开粮食生产会议,都是直面通货膨胀挑战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