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数据的公布比之惯例晚了些日子,这让市场充满了各种猜测。国家统计局没有说为什么公布时间推迟。统计局完全可以解释要采取新的统计模块,因为这是工作量较大的改变,所以推迟了公布日期。举手之劳不做,实在难以理解。 昨天,国家统计局终于公布了CPI数据,而按惯例,应该在11日之前公布的。这个4.9%的数据,意味着中国从去年5月CPI超过3%之后,在长达9个月里CPI的数据一直是高位运转的,是无法让人满意的,它意味着,无论从什么角度说,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大约都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人们对主要用来衡量通货膨胀指标的CPI的不满意,倒也不完全在经济事实上,因为中国人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从来是不缺乏的。更何况CPI的统计虽然有着不同细节的标准和争议,但基本定义却相差不大,都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的价格进行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化情况。 对这样没有什么大歧义的统计学运用,不只是国家统计局在进行统计。各大高校、投资咨询机构,以及银行、保险、证券金融机构的经济学专业学者也在研究,有的机构统计的速度甚至更快,发布的方式更为清晰全面,更容易让人接受。当然,若从权威性的角度、从数据影响经济政策和经济生活的角度来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当然是首选,是公信力第一的代表。而这次CPI数据公布细节上的某些疏漏,却不是那么让人满意的。 首先这次数据的公布比之惯例晚了些日子,这让市场充满了各种猜测。而数据公布之后,国家统计局答记者问又只声明改变了CPI统计的权重,没有说为什么公布时间推迟了。统计局完全可以解释要采取新的统计模块,因为这是工作量较大的改变,所以推迟了公布日期。举手之劳不做,实在难以理解。 其次国家统计局调整统计的权重也未解释理由,只声明了两点。一是2011年新的权数构成和2010年已发布的CPI八大类别价格衔接较好,证明他们的调整是严谨的,既考虑宏观数据要有连续性可比性,又考虑到经济运行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二是针对某些媒体的质疑认为权数调整拉低CPI数据0.3个百分点,而统计局经过同比和环比的测算并非如此。 要消除这种在CPI的公布、编制过程之中出现的质疑,本来并非是一件难事,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温总理1月25日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就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征求基层群众代表意见时曾经说:“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次CPI公布过程之中的举手之劳都不愿意做,大约是忘记了这样的唯一标准吧?相关报道见B42、B4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