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本经济数据的公布,中国GDP规模毫无悬念地正式跃升为世界第二。曾经,GDP是改善民众生活、增加就业水平的基本保证。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GDP的粗放式增长,我们渐渐难以从中感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幸福感同步提升。
其实,只要对GDP的分类数据进行解剖,就能很明显地体会到这次“赶日”并无多大意义。按照IMF的数据,目前中国的人均GDP仅为4300美元,人均GDP只有日本和美国10%,排在世界100名以外,至今依然还有4000万人未脱贫。而且60岁以上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未富先老”已是事实。同时,财富集中程度相当高,基尼系数早已超过理论警戒线,这都让中国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大增。
刚刚过去的十年,是中国GDP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时期,几乎以“一年五万亿”的规模在粗放地堆积着。就在5年前,中国的GDP还只有2.3万亿美元,仅仅是日本的一半。短短数年,中国就实现了经济规模的翻番,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增长是如何而来。
去年中国GDP总量近40万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达27万亿,投资GDP比高达70%,公共部门持着绝大部分资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主体。而硬币的另一面是民间投资低迷,实业心消失殆尽,更多的民资愿意以热钱的形式游离于资产市场 。
与GDP翻番如影随形的是,房地产泡沫已经蔓延到最偏远的小县城。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银行系统的信贷“井喷”,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热情高涨,中国经济绝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超过了日本。
至今,中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出口中消耗资源和人力的货物贸易比重大,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资源仍处于较高水平,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更应该警惕重蹈日本经济的覆辙。的确,中日两国经济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中国成功复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出口导向和政府主导是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两大法宝。但是,这两点也成为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之后陷入经济长期衰退的主要体制性原因。
虽然较之日本,中国有极为丰富的人口、土地和能源等要素禀赋,以及城镇化发展程度较低等因素,使得中国经济“抗泡沫”能力相对更强大,但是如今的中国经济早就矛盾丛生,各种潜在危机正开始暴露。
如今,GDP堆积和货币超发的故事一如既往,而同时通胀和泡沫则离我们越来越近。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在经济总量成为所谓的世界第二之后,需要从根子上完成30年最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如果依然迷恋既有模式,把“强心针式”刺激政策当做常态,那么恐怕将会止步于中等收入这一“陷阱”,迎接泡沫破灭和长期的停滞。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经济历史的简单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