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仅仅是重振图书馆的第一步
2011-02-12   作者:新京报社论  来源:新京报
 
【字号
  继2008年博物馆、纪念馆全面免费开放后,全国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也要进入免费时代了。2月10日,文化部、财政部发布通知,对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进行总体部署,今年年底之前,这些国家级、省级的公共文化场所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
  早在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之时,就有声音呼吁各级图书馆同样实行免费开放。自那时起,图书馆免费就已成为大势所趋,甚至有些地方的图书馆已经走在了博物馆免费的前头。
  实际上,留给这些公共文化场所吸引人气的时间并不多,在互联网阅读、手机在线阅读、电子书阅读以及网络书店低价销售带来的多重冲击下,到图书馆有偿借阅的传统阅读方式已经式微,去年媒体曾报道,西安市投资5000万所建设的图书馆,早已门前冷落车马稀,阅览室内上演“空城计”,整个图书馆成了各种培训班的基地。
  读者分布的冷热不均,是不少图书馆的尴尬生存现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一些位置、地段好的大中城市的图书馆,常常人满为患,读者甚至找不到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但在级别低一些的图书馆,尤其是一些市县一级的图书馆,却可以用无人问津来形容,曾经滋润一代代人灵魂的图书馆,在电子时代正在成为一栋栋空荡荡的建筑物。
  总体而言,人气高的图书馆只是少数,受冷落的图书馆却不少。冷清的状况,在美术馆和文化馆(站)那里也常见到,当网络和电视文化日趋成为娱乐主流之后,本来这些就有点曲高和寡的场所,也因为包括收费在内的各种原因,被人们敬而远之。
  免费开放会不会造成一些热门图书馆出现管理问题?能不能让门可罗雀的图书馆重新热闹起来?这些还都是不得而知的事情,但可以确定的是,图书馆等文化场所的免费开放,绝对是件好事情。
  首先,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图书馆等文化场所的免费是天经地义的,国外很多知名图书馆,从建设完毕交付使用的第一天起就是完全免费的;其次,免费会让更多人产生与图书馆亲近的冲动,对提升国民阅读率、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有一定的推动;再者,拥有人气的图书馆会增加城市的文化气息,让城市更具人文色彩。
  图书馆免费,能否吸引更多人重新进入吗?这也是一个存疑的话题。当一种阅读方式渐成过去时,当新的阅读方式普及之后,单单凭借激发人们的怀旧心理,是很难让图书馆长期保持活力的。
  想要让图书馆与多种新阅读形式展开竞争,图书馆就要发挥自身优势,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资金和图书捐赠,在提供更多阅读选择、创造舒适阅读环境方面下工夫;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对话等多种有意义且同样免费的活动,吸引读者的参与;即使不能免费的项目,如复印费等,也应体现公益性,现在图书馆复印费高已成为饱受读者诟病的问题;此外,比免费更重要的是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借阅环境,比如在哈佛大学图书馆,读者在这里借阅不限数量,一次借多少本都可以,借阅时间可长达一学期,提供邮寄借书服务……
  前几天,杭州图书馆不拒绝乞丐、拾荒者免费阅读图书的新闻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是图书馆应该具备的文化胸怀,这个例子也给《意见》发布之后各级图书馆如何执行提供了学习的对象,比免费更能吸引人们重进图书馆的,是其所散发的精神光辉。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将全面免费 2011-02-11
· 国家数字图书馆落户军营 2011-01-17
· 南京图书馆评选出十大珍品古籍 2011-01-04
· 首都图书馆推出电子阅读器外借服务 2010-12-31
· 杭州数字图书馆:送图书馆到市民家 2010-12-3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吴敬琏:改革要让老百姓富起来·[思想]周其仁:“伊拉克蜜枣”与治理通胀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