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基金发行只数剧增而基金总规模和总份额不增甚至下降的统计数据不断传来。WIND统计显示,2008年底至2010年12月17日,两年间有265只新基金成立,募集总份额达到6600亿份。但这段时间内整个基金业的总份额却从期初的2.57万亿份下滑至期末的2.52万亿份。另一个数据是:截至2010年12月31日,国内基金公司公募基金资产净值约为2.5万亿元(含QDII),较2009年底的2.69万亿元下降7个百分点,份额规模为2.33万亿份,较2009年底的2.459万亿份下降了5.25个百分点。 基金只数连年大幅扩张,总规模和总份额却不增反降,这里暴露了中国基金业的严峻问题,其原因很值得探讨。我认为基金不能适应投资者的心理,不能满足投资者的现实需求,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现实的基金投资大众,来源于银行的储户。这些银行的储户由于多年乃至几十年的存款习惯,银行到期准能获得的并且事先可以计算是多少的盈利方式,早已成为这些储户的心理沉淀。基金如果想获得这部分投资者的青睐,应当尊重这部分投资者的盈利习惯。 可是现在基金却不是这样。我们以2007年至2009年这三年为例。2007年58家基金管理公司的341家基金获得本期利润11231.23亿元,这一年股票型基金、积极配置型基金、封闭式基金都取得了100%以上的收益。但是2008年,60家基金管理公司的424只基金亏损了15007亿元。也就是说,2007年基金的利润填不满2008年基金的亏损。2009年60家基金管理公司的594只基金累计获得利润9102.5亿元。这样忽上忽下的不稳定的盈利预期,是从银行刚刚转过来的基金投资者不好承受的,也必然会阻断银行储户向基金投资者转移的步伐。 除了收益预期需要相对稳定,银行储户转化来的基金投资者还有一个需求,就是基金的收益要比银行的存款利息高,否则为什么要弃银行而奔基金呢?如果哪只基金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证一直可以为投资者赢得比同期银行存款高5个百分点甚至高二、三个百分点的利润,那银行的存款向这样的基金搬家就是不可阻挡的。这一点基金做得怎么样呢?我们还拿2007年至2009年基金收益做例子。 经过计算,这三年基金累计获得利润5326.73亿元。假如基金能把这些利润全部兑现并全部分配,以2008年底基金份额25731.71亿份计算,每份基金三年平均每年获得近0.07元。这些利润有一部分是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贡献的,如果扣除了这一部分,再扣除了基金投资者付出的申赎费,这三年基金收益比银行存款并没有优势。何况基金根本不能把5326.73亿元盈利兑现并分配!既然如此,基金投资者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份额赎回来呢?基金份额新增赶不上赎回,只能从这里找原因了。 较为稳定的收益预期,超越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的利润,这是目前基金投资者的最低要求。这也可以说是基金发展需要面对的中国国情。所以,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增强涉股票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如何让涉股票型基金平滑自己的收益,给投资者以收益稳定的预期。 近日有报道说:由于一些私募基金提供的绝对收益产品比较受中小投资者欢迎。一些公募基金公司也正在尝试开发一些绝对收益品种。其中包括增强型指数基金,通过增强手段超越指数收益稳定在一定水平之后,可以通过卖空指数来减少净值波动,目标是投资者可以每月获得1%的收益。这或许是顿悟了基金业尴尬状况症结的基金所做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