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通胀形势最为严峻的时间段将出现在上半年,全年CPI将可能达到4.6%左右。我国本轮通胀可能呈现长期化的趋势。最近几年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较大幅度地偏离了年初设定的调控目标。今后我国应逐步建立起以通胀率为核心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
农业部和商务部最近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以来食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持续走高,尤其是新鲜蔬菜受冬季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影响,价格呈现出季节性上涨。其它农产品中,除了淡水鱼类价格稍有下降外,均呈现出不同幅度的上涨,而居住和服务受价格弹性的影响将会保持小幅度上涨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今年1月份的CPI将可能重新掉头向上,甚至会继续超过5%。
从今年全年来看,受到翘尾因素、农产品、资源品价格上涨以及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今年的CPI总体上将维持持续上涨态势。尤其是上半年,正翘尾因素平均将达到2.77%,并在6月份达到年内峰值3.86%,加上今年前两个月受到春节消费因素的影响,CPI预计将会维持去年下半年的上涨趋势,并可能在6、7月份达到年内高点。8月份以后,随着正翘尾因素的减弱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显现,物价将可能平缓回落。
这也就是说,今年通胀形势最为严峻的时间段将出现在上半年,一方面,翘尾因素对CPI的影响最为直接与明显;另一方面,6月份正值夏粮丰收最关键的时期,粮食收购价的上涨再加上CPI翘尾因素将对整体CPI构成巨大的上涨压力。今年上半年可能出现6%以上的全年高点,全年CPI将可能达到4.6%左右。
引致通胀的因素可归为两大类,一是长期性因素,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及基本生产要素条件的变化,货币发行量过多必然导致通货膨胀。二是短期性因素,如自然灾害天气以及不法商人的投机因素。
经历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不断减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占比不断下降,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快速向城市流动,农村的生产资源相对减少,农业成本不断上升,其报酬率却不断下降。最近一个时期,农产品价格的持续性上涨也是我国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和报酬率长期受压制的必然结果。
从长期因素对CPI的影响来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降再降,基本生产条件的恶化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都会使得我国本轮通胀可能呈现长期化的趋势。
调控政策在通胀面前效果不佳与当前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选择有关。我国从1996年开始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迄今为止已经历时15年。但是最近几年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较大幅度地偏离了年初设定的调控目标。央行十多年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实践也证明,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在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与最终目标关联度上与当初的期望值相去甚远。而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较大幅度地偏离预定的调控目标时,货币供应量目标已经不再有效并失去意义,此时就应当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并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新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结合主要发达国家的实践,今后我国应逐步建立起以通胀率为核心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并在直接盯住通胀率的同时,将货币供应量、贷款增长情况、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
建立以通胀率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优势不仅在于CPI等价格指数具有较强的可测性、相关性和适应性,便于公众理解并形成稳定合理的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央行也可以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保持灵活性,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
保持物价稳定是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使命。央行近期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创下此项调查实施以来(1999年第四季度)的最低点,当期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3.8%,高达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加剧,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升至81.7%,其中,预测下季物价上涨的居民比例为61.4%,较上季度增15.2个百分点。
我国目前的通胀呈现长期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尽快建立起以通胀率为核心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更具有现实意义。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相对平稳,但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应主要体现在防通胀和防金融风险上。惟有如此,才能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才能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调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