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称,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总体上应相适应,但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在数量上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两者不完全同步是正常的,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人均财力水平在国际上仍处于偏低水平。 GDP增速较快,而内涵不足靠投资、出口拉动,公众受惠不够,本身已经广受争议。而相比GDP的高增长,财政收入增速更快,这自然更遭公众不满。财政收入高增长的背后,是国民税赋负担过高,而社会福利和保障欠缺。从民众的真实感受上说,所谓的经济高增长、财税高增长,惠及民生的似乎严重不够。 与之对应的是,居民平均工资统计数字为每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长,而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民众收入低位徘徊,增长过慢却一如既往。所以,财政部表示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依旧处于国际较低水平,公众的感受必然是五味杂陈。这样的数据,脱离民众实际感受,毫无实际意义,而且伤害公众感情。 伴随GDP、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公民收入也应同步增长,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收入分配方案出台一再推迟,公众的殷切期望之情愈发强烈。一项牵涉几乎所有家庭、单位、企业的利益分配改革,轻易出台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于是《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据传屡次被退回,还需要修改。 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矛盾越来越凸显。虽然中央陆续出台系列措施,以减轻分配差距的压力,包括免除农业税,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和低保制度,加强劳动执法力度和区域均衡发展……这些措施对于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收入分配拉大的趋势并未得到遏制,收入分配改革仍未真正破题。可见,居民收入增长迫切性非常之高,远超政府收入增长的迫切程度。 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固然重要,但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将所有人纳入发展进程,分享公平正义将成为这一发展概念的核心。不言而喻,当下中国非常迫切地需要这样的包容性的增长。 事实上,共享式发展本身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社会民生,以及各项政治权利,执政者都应树立这样的理念。不仅如此,经济的增长得以长期保持,社会的稳定可以持续,也必须考虑公众是否能分享到发展成果。从这个角度看,包容性增长,关系社会秩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重大政治意义不可小觑。 意识到这一点并不难,关键在于要让各级官员和社会强势阶层认同,并在具体的施政中切实体现这一点。要让包容性增长成为社会各个群体的共识,首先必须推进各项改革,转变政绩考核方式,约束和控制各级官员简单的经济增长冲动。必须逐步废除各项不合理的制度,切实保障公众的各项权利,而这就必然呼唤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