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趋于好转将产生哪些可能后果
2011-01-24   作者:沈建光(日本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进入新年以来,美国经济的动向特别引人关注。对美国经济在未来几个月甚至更长一点时间的走向,投资界的意见现在有一些分歧。美国经济是不是在逐步向好,美元的表现在未来几个月时间内,会不会有所变化,这都将牵动着各方的神经。美国现在是第一经济大国。从规模上看,中国现在也是第二大经济大国。中美之间经济与贸易联系广泛,在这种情况下,美元的走向如何,美元的发行是不是会维持在适度和稳定的水平上,都是市场关注的目标,更是中国经济关注的目标。

  美国是否采取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是最大不确定因素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力广泛,因此在2011年美国是否采取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将会对全球汇率走势、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以及世界各国贸易需求造成深度影响。美国怎么做已是世界经济走向的最主要不确定因素。
  去年11月4日,美联储宣布在2011年第二季度以前,进一步购买6000亿美元的较长期美国国债。消息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市场巨大波动。
  一是,由于在量化宽松政策的刺激下,美国经济有所恢复,并且美国的复苏前景比欧洲、日本更为明朗。因此,本次量化宽松并没有引起美元对欧元、日元大幅贬值,美元指数不贬反升。
  二是,美国再开印钞机,大宗商品价格呈现上涨趋势。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屡创新高,加剧了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同时,高通胀促使新兴市场相对于发达国家维持相对较高的利率水平,加大了资金向新兴市场的流入。
  1.美国经济好于预期,量化宽松风险降低。
  从当前来看,美国利好的经济数据接踵而至,有助于市场打消对美联储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担忧。
  一是,就业数据释放积极信号。最近一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比前一周下降3.7万,为就业将会回升增加了新的证据。去年12月,9.4%的失业率数据创2009年5月以来历史新低。
  二是,零售持续复苏,消费信贷增长超预期。去年12月,美国零售销售月比上升0.6%,连续第六个月攀升。11月,美国消费信贷增长13.5亿美元,连续第二个月增长,而在10月份之前,该数据曾连续20个月下滑。
  三是,贸易赤字收窄,出口有所恢复。去年11月,美国贸易赤字环比下降0.3%,降至383亿美元,是去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受美元疲软和旺盛海外需求影响,出口环比上升0.8%,进口环比上升0.6%,出口增速高于进口。
  四是,制造业景气温和提升。在季节性因素影响下,1月费城联储制造业指数略降至19.3。但新订单指数、就业指数、运输指数、库存指数均实现较大增幅。与此向好的制造业数据相对应,此前公布的去年12月制造业PMI高达57,创去年6月以来的新高。
  五是,服务业复苏步伐加快。受强劲的服务需求带动,衡量美国服务业发展状况重要指数ISM非制造业指数又创新高。去年12月ISM非制造业指数上升至57.1,高于预期的55.6,该指数在去年10月、11月分别为54.3、55,呈现连续走高趋势。
  2.房地产市场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关键。
  在其他经济数据向好的推动下,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悲观情绪与复苏迹象并存,令美国经济前景蒙上一层不确定阴影。
  近期,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公布的公布数据显示,去年12月,美国现房销售年率为528万间,环比上升12.3%,升幅远超出市场预计的4.7%。另外,美国12月营建许可月率上升16.7%,为2008年6月来最大增幅,这些均是房地产利好指标。
  然而新屋开工数据并不乐观,去年12月新屋开工数据年化月率下降4.3%,为52.9万户,低于55万户的预期水平。另外,非官方数据Case-Shiller住房价格指数也低于市场预期,10月份,美国20个大城市房价指数比9月下跌1.3%,跌幅大于9月份的0.7%。
  总之,美国房地产市场虽然出现了止跌回稳局面,但部分数据低于预期。并且未来房地产走势仍带有悲观气氛。2010年全年,美国银行业共接管了100多万套住房,比去年增长了14%,创下200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在就业率居高不下的当下,如果止赎数量进一步增长,将给美国居民带来更大的压力。笔者认为,在其他经济普遍转好的情况下,房地产将是美国各项主要数据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未来美国房地产走势将是决定美国经济是否能稳步复苏的关键。

  美国经济如果好转对中国会有哪些影响

  总体上看,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较为明显,内生动力逐步加强,唯有房地产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美国经济沿着复苏道路前行的步伐有越来越坚实的迹象,因此美国继续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的必要性在降低。并且由于美国量化宽松措施引发的通胀压力增大与热钱肆意流动,已经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这也将对美国是否“一意孤行”造成压力。
  从相关数据看,如果今年美国经济好于预期,货币政策最早可能在年底转向,这将对中国有四方面影响。
  1.外部环境转好,有利于中国出口贸易增加,促进出口继续保持强劲走势。中国去年四季度的GDP并没有延续逐季下滑的态势,而是实现年末反转,从三季度9.6%上升至9.8%,显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时这也预示了经济过热的风险加大,政策收紧确有必要。
  从相关数据看,中国的经济活动旺盛。去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19.1%,超过11月份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3.5%,超过11月份0.2个百分点。并且由于四季度大量保障性住房正处在投入建设阶段,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累计增长24.5%。而最新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中国的GDP同比增长10.3%,与笔者10.2%的预期很接近。
  展望2011年,由于这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逢地方政府换届,预计中国仍将处在一个高速增长阶段。鉴于中国内生增长动力旺盛,以及财政政策依然宽松,笔者认为目前存在的经济增长过热的风险要大于衰退的风险。由此预计,今年中国的GDP增速将超过9.5%。
  而从进出口贸易情况看,去年12月出口同比增长17.9%,进口同比增长25.6%。值得注意的是,进口高速增长部分原因是原材料及其他进口产品价格上升所致,这说明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在增强。12月,进口总额1410.7亿美元,出口总额1541.5亿美元,分别达到历史最高点。由于进口增幅快于出口,贸易顺差收窄至130.8亿美元。全年出口同比增长31.3%,进口同比增长38.7%,贸易顺差1831亿美元,比2009年减少6.4%。据此预计,今年中国的外贸仍将较为强劲。但鉴于国内消费需求旺盛,进口可能再创新高。预计贸易顺差将进一步收窄。另外由于美国经济可能好于预期、中国经济增长乐观、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化加快,预计今年人民币累计升值将超过5%。
  2.如果美国提前收紧货币,会导致部分资金撤离,对中国资产价格会造成短期冲击。但由于目前中国资产价格基本上处于合理水平,从长期来看,影响并不大。但从中国本身的物价情况看,通胀的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中国的通胀已经不是短期问题,而是具有长期趋势性的问题。
  从供给角度看,一直以来的产能过剩现象已随着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而发生改变。特别是刘易斯拐点出现以后,劳动工资的上涨不再支持供大于求的传统状态,而工资上涨将对物价有长期和持久的推动力。
  从需求角度,当前中国经济强劲,需求旺盛,特别是近几年货币增发,为居民购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另外,资产泡沫和资源价格调整也为通胀增添了隐忧。因此,当前中国物价上涨的压力可能具有长期性和趋势性。因此,应考虑进一步利率上调。
  但从政策选择来看,控通胀的政策可能仍存在诸多犹豫。一是,对于行政干预的期望较高。有观点认为早前采取的价格管制可以起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并且粮食等食品供应问题不大,食品价格今年会出现下滑。二是,加息幅度可能弱于市场预期。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管理层担心加息会导致热钱流入,并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二是调控通胀仅是决策层政策目标中的一个目标。管理层不会经常使用利率工具。如果年内CPI不是特别高,央行不会选择将利率提得过多。
  3.美国货币政策如果提前收紧,对中国的影响偏于正面。但如果美国经济走上复苏之路,无疑会带动商品购买增加,有可能推动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这对中国已经较强的通胀预期来讲,实为雪上加霜。
  去年12月中国的CPI短期回落,同比上涨4.6%,比11月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6%,非食品价格同比增长2.1%。去年全年通货膨胀水平达到3.3%,超过年初3%的目标。笔者认为,去年12月CPI的回落是价格干预、翘尾因素归零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短期现象。从长期来看,通胀已经成为今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最主要风险。而由于中国国内通胀压力仍然未释,劳动力工资上涨,产能缺口收窄,信贷和货币高速扩张的因素依然存在。同时,国际粮价、石油价格不断升高,也使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在加大。预计,今年上半年中国的CPI平均将达5%,伴随着打压通胀政策的不断出台、下半年翘尾因素回落,2011年通胀走势将前高后低,全年CPI上涨约为4.5%左右。
  今年,中国经济也许会迈进“高增长、高通胀”的时代。如何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稳定通胀预期是今年的主要挑战。笔者认为,货币政策越早收紧,对抗通胀越加有效。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虽然比加息作用更为更直接,但却不及加息影响深远。因此,今年应该尽早加息为好,而今年的加息力度也会超出市场预期,预计年底之前至少加息100个基点。
  4.美国次贷危机在逐步化解,也为中国带来了其他机遇。一是,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新的条件。尽快放宽资本项管制,实现人民币可兑换,便可以减小美元、欧元贬值带来的损失;二是,可以改善进口结构,促进国内的消费升级,进而促进产业升级;三是,发达国家的企业陷入困境之时,恰恰是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绝好机遇。
  总而言之,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让人民币尽快成为储备货币,实为中国的应对危机之道。由于人民币现在不能兑换,资本项目仍然实行管制,尽管此时美国和欧洲经济存在诸多问题,但中国还是在大量积累外汇储备,并只能持有美元和欧元等资产。而由于人民币并非国际货币,更谈不上取代美元和欧元的地位,因此有许多被动的地方。
  我们认为,积极推动人民币的贸易和投资的跨境结算,放宽资本项管制,实现人民币可兑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才是应对美国量化放松政策最积极的办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美国经济开门见喜坎坷在后 2011-01-17
· 经济学家上调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 2011-01-17
· 美联储会议纪要:美国经济以温和步伐复苏 2011-01-06
· 2011年美国经济几大焦点问题 2011-01-06
· 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放缓 2010-12-30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梅新育:解决失衡何须太心急·[思想]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关键在政府转型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